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水门巷+水沟巷:舟楫相望 水门关
2019-08-08 11:27:53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水门巷起于中山南路,西至竹街,斜通伍堡街,是泉州有名的巷子。

贰 水沟巷2号

市舶司遗址水仙宫 “水门老人”静默守护

吴秀满数十年来默默守护泉州“古海关”遗址

绕过竹街,沿着八卦沟向前,一堵粉墙一方旧碑静立在古巷尽头。这是远近有名的水仙宫的外墙,这座水木石结构的古寺庙,整体沿袭了传统闽南古建筑风格,宫殿由前后两殿、东大厅、石埕等组成,面积近200平方米。

水仙宫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北宋元祐年间,这里曾矗立着掌管海上贸易的泉州市舶司。到明成化八年,由于市舶司迁往福州,部分遗址被改建成宫庙,宫内供奉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及田都元帅等。民国以来,水仙宫被占用,成为南薰小学的校舍,学校后易名花桥小学、水门小学。

今年82岁的吴秀满,她家离水仙宫仅120米,她的小学生涯就是在水门小学度过的。那时候,她经常看到小小的舢板船,从附近三堡渡头的破腹沟外,划入水门巷的水关口,穿过小学校舍,船上渔夫推杆,载着一袋袋海蛎壳或果蔬而来。

“古城原有7个城门、7个水关,水门水关就在此地。这里曾经舟来人往,八卦沟连通大海,古代蕃人商船外舶在港口,再换小船沿这水路,到市舶司缴税清关。”吴秀满幼时的印象中,这里留存了太多关于泉州海丝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末,退休的吴秀满搬回水门,水门小学建了新址,搬出了水仙宫。眼看着见证泉州海丝繁华的市舶司荒废,老人家心疼不已。于是,2003年,她和社区7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协商,成立了“市舶司保护小组”,从此开始了义务保护、宣传“古海关”遗址之路。

2005年,老人们发动社会人士捐款,修复部分遗址建筑,并设置了市舶司纪念室;2007年,纪念室在暴雨中坍塌,保护小组经过三年多的集资、筹备和重修,于2010年正式开放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里面陈列着图片和文字资料,供人阅读。

十几年来,这支队伍壮大到如今的14人,大伙平均年龄70来岁。

纪念室的桌上有一本十几年的留言簿,日本、美国、缅甸等多国文史研究者都踏访过这里,国内外专家们在留言簿里,盛赞老人们的义举。

如今的水仙宫是市级文保单位,在袅袅香火中,它不仅是一座古宫庙,还是全国唯一存留的古海关遗址,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书写着泉州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