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率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 “治理+”,“+”出美与富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朱海华 通讯员 吴清远)作为曾经的国家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县,安溪水土流失治理近况如何?近日,记者从安溪县水土办获悉,至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高33%以上,水土流失率17.76%,比2011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2012年起,当地累计投入8.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亩。 “安溪水土流失有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治理难特点,而崩岗水土流失、茶园水土流失和矿山水土流失是压在安溪水土流失头上的‘三座大山’。”县水土办主任施悦忠说,为增强治理针对性,当地对水土流失分类型测量认定,实施一地一策,并把治理与产业发展、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实施“治理+”。 治理崩岗水土流失,当地探索出四种模式,将崩岗侵蚀区分别打造成工业开发区、生态旅游区、水保生态区和经济作物区。为此,整理开发出2780亩工业用地,产生经济效益2.8亿元;引进香港理源集团等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实施治理5.3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高33%以上;建成3200多亩茶果园,直接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 针对茶园水土流失,做到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岸梯壁有草,并推广林网、路网、水网及园面“三网一园面”茶园治理模式。同时,退茶还林,截至目前,共还林还耕5000多亩。 此外,2010年当地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石材行业整体退出计划,2011年石材行业整体退出后,全力组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到目前已投入4亿多元,全部完成对11平方公里矿山进行修复。 位于官桥镇碧一村的花千谷景区,曾是沟壑纵横、土柱林立、水土流失严重的崩岗群,如今,却成了“网红”景点。这得益于该县的“治理+农旅融合”治理模式。2012年,当地根据其地质风貌等,整理出250亩土地,引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 “水土留住了,茶叶品质价格上去了;旅游也越来越火,村民有的在景区上班,有的在家门口卖农特产品等。”村主任郭福地说,“如今,每户平均年增收超万元。” 其实,当地还有不少这样的“治理+”:湖头镇山都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景美、和谐的幸福小镇;城厢镇团结村“治理+乡村振兴”,吸引城里人到农村赏景消费;龙门镇洋坑村“治理+种植”,提高农作物效益…… “水土流失治理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施悦忠说,精准施策、精准防治,在实现水土保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就能实现治理与富民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