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泉州时政 > 泉州要闻 > 正文

全民总动员 用情护珍宝

2019-12-12 09:00:4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培源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泉州是全国文物大市,拥有91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95处文物点。今年,泉州国保单位扩容至44个,继续领跑全省,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扛起保护传承的使命责任,专项整治、滚动推进,力求“见清单、见行动、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就有蔡氏古民居、李光地故居、李贽故居、万正色故居、黄氏宗祠等20多个文物修缮项目推动实施。在更广的范围,一个个守护泉州文物珍宝的故事正在刺桐城里精彩上演。

为一条街立法 获全票通过

今年元旦正式施行的《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让历经百年沧桑的骑楼建筑保护终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定到面世,这部实体法凝结着泉州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

对老泉州人而言,中山路这条商业街承载着泉州的商脉、文脉,沿街骑楼建筑更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泉州人民和海外泉籍侨亲记忆乡愁之所系。近年来,骑楼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消防隐患多等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出现倒塌等情况,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为回应群众关切,在市委的部署下,市人大常委会将骑楼建筑保护纳入了立法议程。

“对骑楼建筑立面要求修旧如旧,我们理解,但对内部格局的修缮能否放宽限制?”“骑楼修缮、翻建的审批时限过长,能否加快审批?”面对老百姓的疑问和需求,去年3月,立法调研组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开门见山征集意见,打消老百姓的顾虑。此后,几经斟酌、反复打磨的《条例》获得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委员盛赞这是一个“高度认可的法规”。这让立法工作人员激动不已,因为这部专门为一条街制定的法,探索实现了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保护建筑承载的社会共享文化价值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为其他城市古城古街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立法高度守护珍宝,泉州之道已成矩阵。短短四年间,泉州先后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市区内沟河、中山路骑楼建筑出台保护性法规,对历史文化名城、华侨历史遗存等的保护立法也在着手拟制中。各级各部门也推出了多项政策机制,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保驾护航”。

为一座城徒步 引万人空巷

回想起数天前的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很多市民依然津津乐道。5000多个热爱泉州一砖一瓦的挑战者,用脚步丈量泉州古街古巷,共赴一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徒步嘉年华,激发了全民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强烈意识。

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走完6公里,有一家子7口人成为此次徒步中的一道风景线。这是他们第二次参加徒步活动,热情不减。这一家子中,最年长的老奶奶已经85岁,最小的孩子仅2岁8个月。“金鱼巷里有没有金鱼?胭脂巷卖不卖胭脂呀?”面对孩子的提问,大人在行走过程中将泉州的历史渊源故事传递给了下一代。徒步中贯穿始终的非遗文化,则以活灵活现近距离接触的方式,生动演绎着泉州文化的内涵。透过分布在文化宫、新门街、德济门广场、源和1916、东亚之窗、肃清门广场等古城地标性地点的六大主题场景,参赛者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一把古城的老手艺、老口味、老城池、老街巷、老建筑、老习俗、老戏曲。更多的文化,活跃在大街小巷里。惠安女、蟳埔女、汉服爱好者等队伍参与徒步,泉州非遗火鼎公婆、拍胸舞、南狮、五祖拳、泉州北管、笼吹、南音快闪等表演随处可见,古城讲解员深情讲解古城街巷故事……

像这样的“活态传承”,唤醒了“沉睡”的文化遗产资源。不只是徒步活动,一年四季里,泉州不断在府文庙、洛阳古街、晋江草庵等场所举办非遗技艺展示、艺术展览、古城讲解、民俗活动等,开辟非遗传习所、百姓书屋等公共空间,在寓教于乐中,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1  2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