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泉州北管:古乐情缘两岸传

2020-02-06 08:24:59 傅心玫 陈培源 林杰 刘泽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培源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17年,由两岸北管专家学者共同创作完成的北管乐舞《过台湾》在泉港首演。刘泽阳 摄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北管,又名小曲、小调、曲仔、北曲。它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17世纪随泉州人迁徙的脚步传到台湾后,成为两岸民间共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泉州北管受到两岸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得益于闽台艺人的努力,这项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交流的浪潮中逐渐焕发生机

“天子传音”,集合南腔北调

“北管源自明清两朝的江淮小调及江南丝竹乐,通过海运与移民等方式传入泉州,在泉港融入闽南与莆仙音乐元素后,渐渐成为独特的乐种。”10岁开始学习北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宗训如数家珍。

据他介绍,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谱即器乐曲。演奏乐器有十余种,包括京胡、笛子及伬胡、双清等本土乐器,乐队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表演者且奏且歌。

“很多人说,能从北管中听出南腔北调。比如,传统名曲谱《三板、将军令、太平歌》及人们常唱的《采桑》等名曲,既分别带有京剧西皮、二黄的韵味,又有江南和广东音乐等的声律,‘南腔北调’优化组合,这恰恰是北管音乐的特点与优势。”刘宗训回忆说,他年轻的时候,北管盛行泉港,纪念庆典、婚喜、寿喜、祭祀等活动,北管乐队活跃在大街小巷,处处助兴、烘托气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一水之隔的台湾,北管对当地音乐和民间风俗同样影响很深,常见于迎神赛会、阵头及歌仔戏、布袋戏表演。

“台湾北管是闽南先辈带传过去的,不管现在各自如何发展,两岸北管是同根同源。”台湾彰化县北管专家李文政说。

同枝双花,两岸携手并进

北管流行时,声名一度远播东南亚。此后由于历史原因,北管乐器和传抄的谱册流失较多,曲种濒临失传。

改革开放后,一批有识之士为北管重获生机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就包括泉港文化馆现任馆长黄嘉辉。

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市相关部门曾组织力量对北管进行抢救整理。还在师范学校读书的黄嘉辉由此意识到北管的音乐价值,在返乡任教的业余时间开始了对北管20多年的采集和研究工作。

1991年,黄嘉辉向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第一届董事长许常惠寄去一封信,希冀探讨交流。没想到,很快他就收到了对方寄回的台湾北管珍贵资料。有了这些资料,黄嘉辉废寝忘食地展开研究,逐渐摸清了两岸北管的特点。

“台湾北管有四大类,包括北管戏、曲仔、弦谱、牌子等,有不少和泉州北管相似或相同之处。当然,由于两地民间民俗民风的差异,两地北管各有特色,比如泉州北管受莆仙戏影响比较多,而台湾北管则有歌仔戏的影子,二者是一个枝条上开出的‘并蒂花’。”黄嘉辉说。

此后10余年间,黄嘉辉保持着与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曾永义等人的交流。2009年,首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两岸学者在北管的源流、艺术形式和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讨,两岸北管音乐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在会上得到了深入挖掘。

由此,两岸北管交流动作频频,在传承北管文化上携手并进:2012年10月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泉州北管首次与台湾北管乐团同台演出;2014年,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在泉港召开;2017年,由两岸北管专家学者共同创作的北管乐舞《过台湾》在泉港文化中心温馨上演……

1  2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