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泉州民生 > 城事要闻 > 正文

南安水头这个村,有着老年人最想要的生活

2020-12-16 11:21:53  来源:海丝商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埕边小学

这几天,水头镇埕边村文化活动广场不时传来挖掘机施工的轰鸣声。在村两委的规划中,这块空地将进行平整、绿化,并布置党员风采、党建品牌、法治宣传、村规民约等宣传栏,打造成一条特色党建文化长廊。

站在文化广场,村委会、室内运动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双灵寺等建筑环绕四周,远眺过去,连片的红砖古厝和随处可见的番仔楼在冬日的暖阳下格外喜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渐次铺开。

兴建活动场所 丰富村民生活

3日上午,记者来到水头镇埕边村,在著名的双灵寺前有一大片空旷的文化广场,除了停着的数十辆轿车之外,还有很多运动器材,对面是2栋三层楼高的建筑和2栋室内活动馆。

双灵寺正对面的三层楼建筑上挂着几个红字:埕边村委会。埕边村党支部书记高建全告诉记者,这栋楼是老年学校,于2006年建成并投用,三楼则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而前面的这些广场、运动器械和铁棚活动馆则组成了埕边村的活动中心,总面积15亩。

另外一栋楼,则是全镇乃至全市第一栋村级关工委专用楼——埕边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于2018年10月竣工,总投资86万多元,其中有60多万元是由村里统一集资的,电脑室、阅览室、南音室等一应俱全。

“2栋室内活动馆是篮球场和老年人体育馆,篮球馆是2016年建成的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而老年人体育馆则是村里自筹资金建设而成的。”高建全说,经过多年建设,文化广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色党建文化长廊完成后,也是村民可以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这里就是埕边村老少同乐、全民运动的最佳场合所。

老少同乐 传承孝道文化

有了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场所,埕边村没有让它变成“空架子”。这里连续多年举办全镇老年广场舞邀请赛,以及市级老年篮球邀请赛、排球邀请赛等,元宵节期间,还举办名震周边乡镇的游园活动,猜灯谜、跳火群,好不热闹。文化广场得到充分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埕边村老人会常务副会长高振良介绍,埕边村老年学校历史颇为久远,距今有30年之久。2006年老年学校大楼建成,一直在此活动。春秋两个学期,每月农历初二、十六准时开课,从未间断,授课内容颇为丰富,有孝道、历史、保健、诗词、对联等。

高振良认为,因为老年学校的普及,所以埕边村的孝道文化特别浓厚。村里的乡贤、企业家主动捐资兴建老年活动场所,赞助乡村文化活动,让埕边村的老年人生活其乐融融。

据了解,埕边村户籍人口有2000余人,60岁以上有400多人,8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100岁以上的有3人,是一个长寿村庄。每年重阳节、春节,老人会和村委会都会带礼品或者礼金慰问60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2018年重阳节村里还为12对钻石婚、21对金婚老人举办婚庆典礼,在当时不仅是水头首次举办,在南安也难得一见。

除了老年人,埕边村对青少年的关注也不少。2018年投用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成为埕边小学796名小学生及周边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埕边小学校长高志良告诉记者,依托活动中心,青少年可以在节假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中心专门聘请了本村的民间非遗传承剪纸大师杨民兴及民间艺人陈培良、高玉书等人担任南音、民间曲艺等教学工作,开展特色剪纸、南音传承教学。此外埕边村还充分利用本村的2个室内多功能体育馆和篮球馆,开展篮球培训和羽毛球兴趣班,吸引许多青少年参加学习锻炼。

在埕边村老人会会长高建平看来,和谐文明新农村,就是要努力营造老少两代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做到“老少互动、双向关爱”。埕边村老人和青少年这2个群体通过村里延续多年的“老少同乐”活动产生了亲密的羁绊,每年的六一节老人们选派代表到学校参加文艺会演,重返童年,到了重阳节,学生们则精心编排节目,为高龄寿星祝寿、颂祝词、献寿礼,使得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孝道”的优秀传统。

转变观念 跟上时代新风

孝道的传承、敬老爱老活动的持续开展、民生工程的一项项落地……埕边村的发展,令人欣喜。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新时代新风气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乡贤也为家乡的进步感到欣喜,慷慨解囊。

埕边村是个华侨村,上世纪80年代,全村有1000多名华侨,生活相对富足。不少家庭在操办红白喜事时,喜欢人多,热闹。遇上丧事,要请上5—8支乐队,看似风光,实为铺张。

埕边村老人协会成员觉得,与其死后铺张,不如生前厚养。于是,老人们积极配合新时代村规民约,倡议简办丧事,乐队缩减为3支,不发雨伞和香烟,也不搞宴席。此后,为了节省村民的开支,老年人协会和村委会还组织成立了军鼓队和腰鼓队,并购置统一的服装和设备,让其为全村红白喜事提供无偿服务。

“自从组建了军鼓队和腰鼓队后,不但丰富了村里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还为村民省下一大笔乐队费用。也有部分村民把丧事省下的钱捐给老人协会,用于公共场所建设或者扶贫助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高建全说。

在村委会的外墙外,这里用满满的一面墙刻着《敬老捐资芳名》。高建全告诉记者,墙上的芳名只是2014年之后捐资的,因为捐资企业、人士太多,2014年之前的只能放在村委会里。“这里收录的仅仅是捐给村里敬老事业的名单,其他捐给民生工程、学校建设等事业的爱心款还不算在内。”

“这种乡贤反哺家乡的传统在我们村延续已久,去年开始学校启动扩容工程,目前就已经收到166笔善款,总计105万多元,将帮助学校更好地发展。”高志良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