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视频| 福建| 时评| 台海| 娱乐| 体育| 国内| 国际| 专题| 网事|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宁德| 南平|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正文

【八闽英烈故事】种子的力量——记洛江区河市镇杨坤元烈士

2020-12-29 13:23:4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草木苍翠,墓碑耸立。在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杨坤元烈士墓静静矗立在山头,半个多世纪以来,杨坤元烈士在这里安然长眠,但他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永远留在了家乡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人民不畏艰险、为国奉献。

生根、发芽

1931年8月,杨坤元出生于梧宅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听着解放军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故事长大,他的心中就这么埋下了一颗种子。那种子,是参军入伍的理想,是报效祖国的信念。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和军队进入和平时期,转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阶段,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成为建设的重点。一时间,大批青年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应征入伍,为国家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1955年,当征兵的消息传到河市镇梧宅村时,种子悄悄发了芽,杨坤元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当年3月,杨坤元辞别妻儿,到长乐0468部队炮连服役,支援长乐县的国防建设。

开花、结果

参军后,杨坤元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刻苦参加军事训练,而且乐于助人、关心同志。因为出色的表现,他在入伍第二年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团小组长。期间,他坚定地朝着理想奋斗,活在信念里,种子慢慢开出绚丽的花朵,并拼命地汲取养分为结果积蓄能量。

上世纪50年代,杨坤元所在部队承担着长乐县的国防施工任务,当时部队打坑道的条件特别艰苦,主要工具是钢纤和锤头,以手工作业为主,战士们是一锤一锤地打出坑道,建成地下工事的。但杨坤元和他的战友们有种不服输的精神,誓死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1957年3月15日,这天本是杨坤元的休息日。但一想到国家安危和工程进度,他毅然放弃休息,到炊事班帮忙做饭,并把饭送到工地上。当战友们停下来吃饭时,他独自一人拿起铁铲进洞挖土,想着多挖一寸就能早一日建成地下工事。正当他全神贯注地打坑道时,意外发生了,因为地质结构复杂且缺少挡墙,坑道突然发生了塌方,瞬间巨大的石块和泥土重如千斤,直直地砸下来压在他的身上,手中紧握的铁铲木柄刺穿了他的胸膛,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大片的土地。就这样,杨坤元为国防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

杨坤元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用青春热血,浇灌理想的种子。如果种子结出的果实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的。

再成为种子

1957年6月22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部批准,杨坤元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村民在他家乡修建了烈士墓,来缅怀烈士。此后,附近的学校、村庄都把烈士墓当成了后辈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群众来给烈士墓祭扫、填土。

如今,在河市镇梧宅村,村里的几代人都是听着杨坤元烈士的故事长大的,他那种参军报国、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也在村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成为他那样的人,生为国家,死为民族。这颗种子有着强大的力量,那是榜样的力量,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更是全村发展经济奔小康的精神力量!

“血沃中原肥劲草”,就这样,杨坤元烈士心中的种子在峥嵘岁月里,历经风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成为种子,遍布梧宅村的每个角落。(洛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