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谨复原当时的冶炼场景,为参访者营造直观的情景体验。 冶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 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碎片,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之间。 遗址出土的莲瓣纹瓦当、大量筒瓦等。 铁片、铁块等炼铁粗加工产品 展示馆建筑风格古朴大气,与遗址及周围山川、民居融为一体。 核心提示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五金”篇中曾记载,全国冶铁业“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其中,“东南泉郡”,便指泉州。 唐五代开始,铜铁等金属器和陶瓷器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产品。宋元时期,我国冶铁业高速发展,福建是最重要的铁产地之一,尤以泉州安溪等地最负盛名。随着泉州港的兴盛,安溪青阳铁场的铁产品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 作为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体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 在遗址旁,一座古朴的展示馆默默守护,用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博物馆语言,为来访者讲述往事。在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的带领下,我们走进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翻阅安溪冶铁千年历史,邂逅宋元泉州辉煌的冶铁时代。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 地点: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 开放时间:9:00—17:00,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形式灵活多样 讲述深入浅出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展示馆的选址和建筑风格,十分用心考究。站在展示馆门前,就能将遗址及周边的山脉、环境一览无余。展示馆以闽南古代建筑风格为主,参照青阳村余氏族人族谱中记载的祖厝的历史样式而建,采用砖木结构,白墙黑瓦,古朴大气,既延续历史,又与周边民居融为一体。 展示馆包含序厅、千年铁场、冶炼神工、远过重洋和结语五个部分,完整地呈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产—运—销高度整合的海外贸易体系、安溪青阳铁场历史与价值,还原了“采矿—冶炼—锻造”的系列冶铁生产的上游环节,展现了古代块炼铁冶炼技术、生铁冶炼技术、安溪青阳铁制品的贸易线路,以及冶铁业在安溪的有序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将专业艰深的考古成果、考古知识,用能让广大游客接受、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在布展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易曙峰表示,整个展览的内容以及形式设计的把握相当谨慎,经过国家、省、市文物局及市申遗办等多名专家的指导。最后,他们确定了在展陈史料、古地图、出土文物等的基础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广泛运用情景再现和互动等形式,用灵活多样的展览方式,表达、介绍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让文物活起来,让市民游客看得懂、喜欢看。 泉州22个遗产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融合,共同构成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产—运—销高度整合的海外贸易体系。因此,要了解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就要对22个遗产点有总体的了解。序厅部分,通过遗产点分布图,将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放在宋元泉州海外贸易这个宏大的时空视野中,慢慢展开叙事,引人入胜。 史料丰富翔实 跨越前世今生 第二部分“千年铁场”,以点面结合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史料、青阳冶铁遗址群分布图、安溪县铁矿点分布图等图表,结合考古发现的遗址群中的古矿洞图、矿洞调查等照片,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安溪冶铁业及青阳铁场的发展史。自2019年以来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过程的展示,让读者对遗址的前世今生,有较为完整的了解。 据志书记载,安溪的前身为咸通五年析南安西界而设的“小溪场”,因“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险有溪山之固”等自然、经济条件,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立县。北宋初,官方在安溪设置青阳铁场。自此,青阳铁场成为宋元间泉州、闽南最为重要的铁产地之一。 安溪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有铁、银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等20多种,其中铁矿、煤矿等储量位居福建省前列。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令安溪一千多年来冶炼活动持续不衰。明代以后,由于海禁等政策的影响,海外贸易发展受限,青阳铁场走向衰弱,直至被尘封地下,成为历史。 这份珍贵的产业记忆,是如何重见天日并成为世界遗产点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两部分展陈,为大家将过程娓娓道来。经过前期考古调查,在国家、省、市各级文物部门考古专家、文博工作者锲而不舍的追寻中,下草埔被最终确定为考古发掘点。2019年10月起,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冶铁遗址展开考古发掘。第一二期的考古发掘至2020年8月结束,遗址发现系列重要遗迹,包括炉址、房址、石堆、护坡、池塘、地面、小丘及众多板结层等。 多维度多视角 再现冶炼神工 为什么古人会选择在青阳下草埔冶铁?考古专家认定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是首个国内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有何证据支持?遗址的格局是怎样的?这里曾经生活了多少工匠,留下了哪些痕迹?展馆的第三部分“冶铁神工”详细回答了以上问题。 下草埔冶铁延续了数百年,源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铁矿资源就在身边,周边森林茂密,伐木烧炭十分便利;北高南低,东西夹向,形成一个风口,就像一个天然的鼓风机;临近水源,便于取水和运输。 冶铁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工巧匠的支持。青阳铁场吸引了许多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聚集青阳。展厅通过示意图,体现了安溪历史上重要的六次人口入迁、肇安,不断聚集能工巧匠在这里创业。 下草埔冶铁遗址被称为目前首个国内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有何依据?原来,考古专家在发掘过程中采集到的积铁样品中,发现高碳钢颗粒,推测是块炼铁生产的产品。据此判断,该地的工匠通过改良块炼铁炉的炉型结构,优化还原气氛,可以通过块炼铁技术直接冶炼得到高碳钢,免去了熟铁渗碳的过程。所以,这是个冶炼技术十分完备的冶炼遗址。 现场发掘的6个冶炼炉中,5个被判断为块炼铁冶炼炉,1个为锻炉。经实验室分析检测,从遗址内采集的部分炉渣中有白口铁、灰口铁(均属于生铁的一种)颗粒,由此可以确证,虽然尚未发现生铁冶炼炉,但遗址内必然存在生铁冶炼的活动。 下草埔冶铁遗址还显示出先进的人地关系处理技术——板结层使用。板结层是下草埔遗址的重要特点,是在冶炼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现象,表明遗址处宋元时期的冶场呈现出自下而上、依靠山坡修筑冶炉的独特冶炼方式,而且一旦到了山坡的一定高度,该冶场也就随之弃用,另择其他场所,这充分体现了先民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超常智慧。 大量实物力证 文物“开口”说话 为了更好地展示遗址的价值和考古成果,展馆还展出大量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钱币、金属器、陶瓷、冶炼遗物、石块等五大类。透过琳琅满目的出土物,参访者可以想象在数百上千年前,这里曾经汇聚人工巧匠,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冶铁生产技术。 展馆中展示的考古现场发现的“祥符元宝”“皇宋元宝”“熙宁通宝”等钱币,均铸造于11世纪初期;金属器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经锻打铁制品之一,还有铁片、铁块等块炼铁粗加工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冶炼遗物包括炉渣、矿石、烧土、炉衬四类,以炉渣数量最丰富。遗址还出土了8万多件陶瓷器碎片,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之间,多为日用生活器具,形式多样,有碗、盏、盘、碟、罐、盆等。以安溪窑产品为主,并兼有德化、磁灶、建窑等窑口产品,部分器物上保存有墨书题记,如“吴”“朱”“庄”之类,或为冶铁工匠的姓氏。 此外,遗址还出土了莲瓣纹瓦当、大量筒瓦及其他建筑构件,上面的装饰纹样为重瓣莲花纹,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瓦当类型相似,遗址等级较高,可能表明了遗址内存在高等级建筑(或官署)。 古今传承有序 冶铁丝路绵延 宋元间,从泉州港出发,沿着贸易线路,泉州的铁产品一部分销往邻近的江南等地,另一部分则“远泛藩国”,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示馆的第四部分,通过“青阳冶铁遗址周边的古道调查图”“晋江水系图”“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线路示意图”等古地图,向参访者讲述宋元时期下草埔遗址出产的铁制品如何从深山腹地走向海外、从古代走到现代。 下草埔遗址出产的铁制品经过短途陆运到渡口上船转水运,由西溪入晋江,最终抵达泉州港。宋元泉州的铁产业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其产品向国内、外其他地区流通。国内的主要销售地,即江南地区;国外的主要出口地则是位于现南海海域、印度洋沿岸的“南海诸国”。 14世纪中期的《岛夷志略》一书记录了作者汪大渊从泉州跟随海船行商的见闻,其中将铁制品作为贸易商品的国家或地区共有48个,铁制品包括“铁”“铁器”“铁块”“铁条”“铁线”“铁锅”“铁鼎”等。 20世纪70年代“南海一号”沉船出土,在船上发现的铁器是仅次于瓷器的最为大宗的船货。目前考古界主流观点认为,“南海一号”沉船应在泉州港出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泉州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的瓷器为主,由此推测沉船中出水的铁器来源可能同为泉州地区,也有很大可能来自青阳下草埔。 历经千年的安溪宋元冶铁业,已沉淀成为安溪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手工业和经济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得到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安溪开创出“藤+铁”的新工艺,成为全国最大的藤铁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场景生动再现 营造情境体验 在展陈严谨的史料、大量考古出土物展示及考古成果的同时,该展馆还在充分研究史料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复原冶炼现场、海上丝绸之路远洋海舶等,尽力为参访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以便对遗址及其文化背景有更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参访者更直观地了解冶铁技术、冶铁过程,展馆用一组雕塑和壁画,鲜活地还原出宋元冶铁现场的情景。整个场景清晰地展示出“采矿—冶炼—锻造”系列冶铁生产的上游环节:左边壁画上表现的是矿洞林立、工匠从矿洞内将采集的矿石搬运到冶炼场所的场景;右边复原冶炼场景,古代炼炉一般由炉口、炉颈、炉膛、鼓风口、排渣口等部分构成。为了尽量还原,雕塑内的炼炉是根据遗址内保存最为完整的1号炉进行复原,锻炉则按照遗址内发掘的4号炉进行还原。游客一走近这组雕塑附近,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会响起来,音效、雕塑和光影的效果,令人仿佛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冶炼场景中。 此外,在讲述铁器如何远渡重洋的部分,现场还复原了一艘古朴的宋元海舶,停靠在岸边,背景是浩瀚的大海,由近及远,大大小小的商船正披荆斩浪、驶向远方,立体逼真的效果,使其成为许多参访者拍照打卡处。 安溪厚重悠久的千年冶铁史、冶铁文化,就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徐徐展开、娓娓道来。(泉州晚报记者 黄宝阳/文 陈晓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