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

【泉州党员英烈谱】陈振东:江苏一镇多处留下英雄名

来源:泉州晚报 | 作者: | 时间:2021-12-21

陈振东烈士

人物简介 陈振东(1917-1941年),原名陈镇东,南安市金淘镇中心村人。出生于华侨家庭,少年时跟随父兄侨居菲律宾。上世纪30年代中期回国到上海求学,1937年转入广西南宁高中读书,其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参加广西学生军。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派他到皖东贵系李本一专属所驻地工作,先后任全椒县民政科长、皖东动委会视察、古河镇政工队长、古河镇区长等职。1940年春,奉命撤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并加入新四军,随后任六合县民政科长。1941年1月,调任苏皖边区阜宁县三区任区长,其间,担任“宋公堤”现场指挥,仅用32天,就完成百里海堤建设,让沿海民众免受大潮灾害。1941年7月28日,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后被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潘新法 文/图

江苏省滨海县的陈振东纪念碑

2021年12月8日,南安市金淘镇中心村隆重举行“陈振东烈士故居”揭牌仪式。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委党史办有关负责人、滨海港镇党委有关负责人,专程远赴泉州参加仪式,“我们滨海港镇是陈振东烈士牺牲的地方,为了纪念他,我镇1945年被命名为‘振东乡’,一直到2011年因撤乡并镇时才改名滨海港镇。如今我们镇还有振东村、振东中学、振东闸等地名。今天,我们有幸来到烈士的家乡,看到他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十分感动。”滨海港镇党委书记李向辉说。

陈振东出生于中心村一个华侨世家,家庭较富裕。少年时,陈振东跟随父兄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为了追求真理,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上海求学。七七事变后,上海爆发“八一三”事件,陈振东被疏散到广西南宁高中就读,其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南宁高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郑少东(郑忠)、易凤英等人的影响、引导下,陈振东思想日趋进步,于1937年10月底参加了广西学生军。

1938年8月,陈振东在大别山北麓霍邱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派他到皖东贵系李本一专属所驻地工作,他先后任全椒县民政科长、皖东动委会视察、古河镇政工队长、古河镇区长等职,秘密为党做了很多工作。在担任古河镇区长期间,为解决地下党经费问题,陈振东节衣缩食,限定自己每月只花十二元钱,而将四十元月薪的其余部分,悉数奉献给党组织。因他的倡导和影响,周围同志纷纷仿效。陈振东总是粗菜淡饭,旧衣敝屣,盛夏连一顶三四元钱的蚊帐也舍不得买,硬着头皮忍受蚊叮虫咬,省下钱来接济同志、资助党组织。


滨海县的英雄广场铭记英雄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强迫学生军加入国民党“三青团”。根据鄂豫皖党委指示,1940年3月10日后,部分广西学生军撤到新四军根据地,陈振东被编入淮南新四军第五支队,从此,陈振东加入新四军。当年5月,他被江苏省委分配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六合县任民政科长,他积极配合中共六合县委,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11月,江苏省委派陈振东任阜宁县十一区区长,他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十一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1940年12月,阜宁县三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受到匪徒严重破坏。翌年1月,陈振东临危受命,调任三区区长,他迅速做好宣传统战工作,恢复民主政权,整编武装队伍,建立群众团体,三区革命形势很快好转。

阜宁县三区地处海边低洼地带,海潮经常倒灌,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根治这一海潮灾害,1941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发动民众兴建水堤。年仅24岁的陈振东,担任这一工程的现场总指挥。他夜以继日地布置工作任务、组织粮草运输、调拨施工物资、检查施工质量,并时常同民工一起挖土推车,同区队战士一起站岗放哨,和民工一样吃盐蒿子、吞玉米面、嚼发了霉的山芋干,跟民工一起挤在矮小潮湿的草棚里休息。他带领近万名群众克服梅雨季节海潮较大、给养不足、疾疫严重、顽匪破坏等困难,仅用32天便修成了海堤的主要部分,让沿海民众免受大潮灾害。

陈振东塑像屹立在他牺牲的地方

1941年7月28日晚,潜伏在陈振东身边的叛徒内外勾结,陈振东不幸被捕。陈振东被连夜押至敌据点,敌人对他威逼利诱、用尽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后被残忍杀害。临刑时,陈振东义正词严道:“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遗憾!我永远同人民的海堤做伴!”

陈振东牺牲后,当地百姓一直念念不忘这位“大海的儿子”,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他领导军民修筑海堤造福人民的历史传奇。“为继承革命传统,我镇已经向省民政厅积极申报更名振东镇,目前正在申报阶段,预计近期将完成更名。”李向辉介绍说。该镇党委、政府还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建成了陈振东烈士广场,广场内建有陈振东烈士纪念碑、烈士雕像、长廊、陈振东烈士事迹陈列室等设施,以缅怀英雄先烈,继承和弘扬烈士精神。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