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2017> 海丝文明 城市记忆> 城市风光 > 正文

磁灶古窑址:制窑术传承千年 产品远销海内外

2017-05-31 14:43:20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娇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核心提示

晋江市磁灶镇,以开窑设灶制瓷而得名,陶瓷生产已有1500年历史。其境内分布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金交椅山窑址等,统称为磁灶古窑址。这些古窑址,向世人展示了宋元时期,磁灶民间制窑的繁荣景象,精美的陶瓷产品借着丝绸之路远销海外。2006年5月,磁灶古窑址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古窑址保存完整

金交椅山古窑址,就是晋江古窑址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处。近日,记者来到此处古窑址探寻一番。

沿着梅溪行走,举目远眺便可看见山上有许多白墙红瓦的建筑,那里就是金交椅山古窑址。顺着大理石铺成的台阶,一级级爬上山坡,四处大小不一的古窑址便映入眼帘。在2002年大规模考古勘察中,这里发掘了四条长度不一的龙窑遗址。

沿着窑址缓缓前行,山坡的断层面堆满了各种式样的碎瓷片。随手拾起一小片,上面细微的纹路依旧清晰可见。这其中,保存较完整的2号龙窑长达70米,宽2.5米左右,从残存的窑址可辨认出窑口、火膛、窑壁、窑门、窑床。

随行的考古工作者刘志成介绍,此处窑址创建于公元10世纪(五代),衰废于14世纪中叶(元末),是泉州宋元窑址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当年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窑址周围还发现了大批支垫,在出土器物的口沿、内部、底部发现明显的烧结痕,由此推断此处窑炉是采用器物叠烧工艺的。粗略估算,这样的龙窑一炉可烧制成千上万件瓷器,可见当时烧制陶瓷的规模之大和技术之精。

历史 产品曾远销海外

磁灶古窑址多沿溪分布,数量众多。目前,已发现的南朝至清代的26处窑址。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时期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

磁灶境内的梅溪,汇于晋江后注入泉州湾,是古代磁灶的主要水上通道,为磁灶陶瓷外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乾隆《晋江县志》记载:“瓷器出晋江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磁灶窑产品品种繁多,器形多样。其品种以生活日用器皿为大宗,此外还有陈设器、建筑材料等。近年来,许多磁灶窑产品在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土,也被频频发现于南海的沉船中。这些发现也佐证了磁灶窑址确实是一处重要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同时印证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陶瓷之路”。

考古专家认为,磁灶窑址及其附近的开地取土处、水上运输通道,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古代外销陶瓷生产窑场,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古代外销陶瓷从生产到外销的完整过程,这在全国古窑址的考古中很少见,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2006年,晋江市磁灶窑址被列为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 制窑技艺助发展

磁灶地区的窑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分为12个流程:采矿取土→水碓粉碎→淘洗沉淀→踩踏炼泥→拉坯成型→上架晾坯→修坯装饰→器物上釉→装坯入窑→窑炉焙烧→新瓷出窑→包装运输。现在,在古窑址边上还能看到这些流程中的前4步骤,后8个流程则可以在山下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里体验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古老的手工技艺已渐渐地少了。

明清之后,由于宋时釉彩等工艺的失传,磁灶的陶瓷产品主要以缸、壶、罐、碟为主,生产和销路窄小,市场需求低。随着华侨的大批出国,制瓷技术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地,促进当地陶瓷工艺的发展。直到近代,仍有众多华侨在海外操营此业,传授技艺。

改革开放以后,磁灶人通过实践,终于在千百年的古窑里烧出了现代的釉面砖。磁灶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建陶企业得到了超常规模的发展。经过十几年艰苦的发展,磁灶镇已成为全国5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泉州晚报 许文龙)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