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哥伦布航海日记》:首航美洲时 曾误认为前方就是泉州

2015-02-10 09:22:3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哥伦布登上新大陆

不仅哥伦布对泉州满怀憧憬,当时的西方人大多对刺桐城充满向往。

万里海域,惊涛骇浪,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旧时代,能漂洋过海来到刺桐城的毕竟是少数,因而,当时西方人对泉州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可·波罗游记》等书籍。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作者对泉州赞赏备至,说“此城甚大”,又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大批外国商品运到这里,再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到亚历山大港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1%吧”,“居民是偶像教徒,而有食粮甚饶。其地堪娱乐,居民颇和善,乐于安逸”。《马可·波罗游记》极力描述了刺桐城一片经济繁荣、居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在雅各·德安科纳笔下,刺桐城是一座极大的贸易城市,商店的数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多,每个城门口都有专卖市场,即使世界最遥远地方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买到。此外,他还将刺桐城称为“光明之城”,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而在1346年到过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里,同样这样写道:“渡大洋所至第一城,即刺桐也。”“由余观之,即谓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亦不虚也,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乃天然之良港。”

1492年

泉州的真实状况如何?

可惜的是,1492年的刺桐城早已不是哥伦布印象中那个无比繁华的国际大港了。

《哥伦布航海日记》中写道,自从登陆美洲后,始终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文中多次提及要设法前往大可汗国(即中国),并且坚信大可汗(忽必烈)居住的契丹(中国的北部)就在附近。

然而,即使他真的到了刺桐港,北上见到了中国的皇帝,也见不到可汗忽必烈了。1492年,中国已经进入明孝宗弘治五年,明朝已经建朝124年,距离《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那段“历史”足足有200多年的时光了。

从元朝末期开始,泉州港盛极转衰。先是刺桐城遭遇大旱,农业收成极差,至正十四年(1354年),“泉州种不入土,人相食”,城镇内“饥殍载道”,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破坏性极大的人祸。由于邻郡饥民暴动,泉州官府组织镇压,统治集团间陷入了长期混战。而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兵乱”,致使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开始冷落。

1492年的泉州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据记载,明弘治四至五年(1491~1492年),漳平县农民武装首领温文进攻占安溪县城,并分兵进攻永春、德化,郡县骚动,副使司马垔督官兵讨平之。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晋江、惠安大风雨,田禾淹没,坏官私庐舍、商民船不可胜计;泉州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城铺粉堞颓十之九;惠安城墙倒塌十之七八。

但对泉州这座以港兴城的城市而言,海禁政策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明洪武七年(1374年)罢福建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近四百年的泉州市舶史到此结束。刺桐港的辉煌历史,遗憾地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20年终结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