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零六提升” 南安为企业装上“创造芯片”
通过“五清零”“六提升”等措施,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专利量增速实现从10%左右到50%以上的飞跃
南安:为企业装上“创造芯片”
东南网10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陈鑫炜)“不久前,公司与华侨大学合作研发的磁流变专利技术开始试用。该技术可以在通电情况下让液体变成固体,以往多用于轿车、高档工程器械等行业,在混凝土制品成型机械制造领域尚属空白。技术应用形成产业化规模后,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12日,在南安群峰机械制造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建海说。经过6年多努力,这家公司已拥有35项授权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
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南安专利数年均增速达到50%以上。截至今年6月,南安累计专利申请量14610件、授权量1072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177件、授权量235件,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支持。
然而,2007年之前,南安专利数量的增速一直徘徊在10%左右,每年仅有百来件而已。南安市科技局的洪其升说:“在南安,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功能最全的市场主体。这些企业是小规模生产,无暇顾及投入大的知识产权创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普遍薄弱,专利授权量为零。”
专利是靠研发创造出来的。为了给企业安上“创造芯片”,南安实施“五清零、六提升”专项行动,对无专利企业,从研发机构与人员、经费、活动、专利授权、政策等五方面进行“清零”,实现零的突破;对有专利企业,从研发机构、项目带动、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信息化运用、创新示范等六方面加以提升。首批确定60家“五清零”和50家“六提升”企业。2012年,“清零”企业全部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新增研发人员230人,研发经费累计5亿多元,其中40家实现专利“清零”;“提升”企业中有1家升格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变成高新技术企业,24家成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在“五清零、六提升”的带动下,一些大企业也主动出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以九牧厨卫公司为例。2010年,该公司的知识产权部从法务部门剥离出来,单独设立,配备8名专职和9名兼职专利管理人员。“这一举动,意味着知识产权升到战略高度。”九牧知识产权部负责人税东说,2012年,九牧出台创新基本法,这是国内首部将创新文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企业创新基本法,以“企业立法”的形式,每年将不低于销售额的3%作为创新资金。眼下,九牧设有总部研发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高校研发实验室,以及一支150多人的研发团队。
专利的研发创造需要汲取以往的技术成果。南安先期投入数十万元,以光电产业为突破口,联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设立光电信息专利数据库,依托泉州市知识产权信息网,面向泉州,辐射全省,为光电企业提供便捷的专利信息服务。这种做法已扩展到其他行业,水暖卫浴专利信息检索分析系统便是其中之一。
通过专利信息平台,群峰公司借鉴山东一家企业的专利结构,研发出一项自主知识产权——连续强制耙料装置。该技术将齿轮连续传动改为齿轮与链轮交互传动,达到分组同向耙料的效果。“利用有效的专利信息,为技术创新服务,可以提高产品开发的起点。”张建海说。
2010年,南安前期投入40多万元,与泉州知识产权局共建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这个公益性服务平台,是福建省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的组成部分,设有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和网下600多平方米的交易大厅,为高等院校、非职务发明人、中小企业等供需方搭设桥梁。
目前,展示交易中心共有137块展板,参展专利94件,其中发明专利43件,涉及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光电信息、汽车配件等行业。未来两三年,该中心将覆盖泉州,服务全省,涵盖企业专利战略咨询、行业专利信息分析与预警、专利权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内容。通过这个平台,将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市场利润,刺激新一轮专利研发创造,形成良性循环。
- 2013-10-10南安废中寻宝 变“破铜烂铁”为“金饽饽”
- 2013-09-04激活内力巧借外力 科技创新成南安发展强力引擎
- 2013-08-26南安强化政策落实搭建服务平台 培育科技小巨人
- 2013-08-13南安积极推进“五个互动” 建设创新型经济强市
- 2013-08-08南安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百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