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退休回乡留城两相宜 晋江城乡老人晚年生活调查

qz.fjsen.com 2013-10-21 09:42  刘益清 林剑波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退休养老,回乡留城两相宜 

大埔村敬老院里,老人们快乐就餐。刘益清 摄

东南网10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退休了,留城还是回乡?10月18日,记者深入晋江城乡调查了多位做出不同选择的退休老人,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晚年生活。

回乡养老的别样生活

19时30分,晋江磁灶镇官田村菜市场广场跳舞准时开始,年已八旬的许淑华带领老年姐妹们翩翩起舞。

许淑华一个人独居在市场旁边一幢三层的楼房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偶尔村里老年姐妹会陪她同住。

她是晋江安海镇人,后来嫁到官田村,1981年调到省电子工业学校,1989年退休。退休头12年,许淑华一直在福州。2001年,许淑华回官田过年。“在县域经济这么发达的晋江,官田村一直是磁灶镇最穷的一个村。”许淑华说,“村里连一个老年活动中心都没有。”

于是,许淑华找到华侨和企业家好友,筹集了20多万元,花了半年时间,拆掉村里老旧的碾米厂,盖起了一栋三层楼高的老年活动中心。从此,许淑华留了下来,过上了边养老边建设家乡养老事业的生活。

老年活动中心虽不大,但配有乒乓球室、棋牌室。村里的菜市场紧挨着老年活动中心,白天卖菜,晚上就变成跳广场舞的舞台。

在许淑华的带领下,官田村相继组建了军鼓队、腰鼓队、广场舞队,还办起了老年大学。

如今,许淑华除了每年回福州体检时在省城的家里住上10天半个月之外,其余时间都在官田。

“跟村里的老年朋友们在一起,每天有说有笑,生活过得很充实。我很习惯也很享受这样的乡村养老生活。”许淑华说,“我的6个孩子常常会打电话来问候,每个月都有人回来看望。自己穿的衣服都是3个女儿买的。”

官田村现有村民32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85人。眼下,许淑华正在积极组建居家养老服务站。“村里的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比较差,这是亟待改善的两点。”许淑华略微感叹道。

农村养老院里笑声多

晋江磁灶镇大埔村有一个占地20多亩的大埔敬老院,去年秋季建成,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设有戏台、“乡村颐乐”公园、门球场、农家书屋、食堂等。“建设资金来自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村里企业家乡贤和华侨的捐款。村里成立了敬老基金,每个月有10多万元的利息收入,正好可以维持敬老院的基本运营。”村委会委员兼敬老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平说。

大埔村现有村民48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500多个,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209个。“敬老院有220个床位,共有房间101个,其中夫妻双人房54间、三人房47间。”吴建平说,“只要年满70周岁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本村老人,都可以无条件完全免费入住敬老院。”

今年85岁的吴声深是大埔村人,1983年从晋江内坑镇副书记任上退休后,一直在磁灶镇的家里养老。吴声深虽已是四世同堂,可儿孙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我们老两口,有时不免觉得孤独。”吴声深说。

去年重阳节,吴声深和老伴搬进了大埔敬老院,住进了夫妻双人房。房间里日常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每间房门的左上方还有一个红色警报器。“这是紧急警报器,房间里设有两个按钮,有什么紧急情况,按动开关,管理人员会马上赶过来处理。”

大埔敬老院食堂的菜谱中,早晚两餐是稀饭,中午是米饭。早晚饭有面线糊、馒头、面条、炒米粉、油条等,午饭有鱼、肉、青菜,三菜一汤,荤素搭配。

“在这很好,远离镇区安静,绿化也好,空气很清新。我们每天看书、上网、打牌、聊天、看戏。”吴声深说,“卫生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吃饭在食堂就餐,每周做2次常规检查,一季度做一次心电图、血糖和血脂检查。自己有点高血压,村里联系镇中心卫生院定期来体检,可以用自己的医保卡去外面药店买药,敬老院里也有免费的配药,很方便。”

城里养老亦乐在其中

“我84岁,退休25年。”在晋江市老年大学,陈伏希谈起了他的退休生活。

陈伏希出生于晋江陈埭镇涵口村,1989年从晋江县政协副主席位置上退休,却没有停下“工作”。

涵口村原本是一个建制村,后来分为涵口和大乡2个建制村,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一直宿怨很深。1988年,在陈伏希的协调下,两个村合办了一个老人协会。“通过这个协会,给两个村搭起一个对话的平台,矛盾也逐渐得到消解。”

1998年,陈伏希开始担任晋江老年大学校长,到今年8月卸任。在他的努力下,晋江市老年大学校舍已发展到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7个基金会、7部办公校车和3200多名学员。

“现在我才是真正退休,每天早上4点30分准时起床,洗漱完之后,5点30分去公园锻炼一下,回到家,做30分钟的自创保健操。早饭前跟老年大学的朋友们看电视、聊天、交流信息。晚上看一会儿电视新闻报道,9点之前准时休息。”陈伏希很满足地告诉记者说,“孩子们工作离得近,经常会过来看我和老伴。晚年生活无忧无虑,身体无病,还能发挥一点余热,真是比神仙还快乐呵!”

补齐短板好养老

晋江大埔村85岁的吴声深和妻子,从家里搬到村办的敬老院,让老两口体会到与在家时不一样的快乐。

大埔敬老院,能让老人们喜欢,是因为环境好、服务好、配套完善。创办和管理该院的村两委,不仅考虑到老人的物质、精神生活,还提供了医疗保障,甚至充分想到老人的安全,每个房间都配备红色警报器,老人突感不适或遇到需要帮助的事,轻轻一按开关,管护人员就会上门察看照顾。如此细致入微,普通家庭都难于做到。

但并非所有的村庄,都能像大埔一样,有能力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一流的敬老院,还能确保其正常运转。

晋江磁灶镇官田村,虽然有从省城回乡的许淑华与热心老人同心协力建起老人活动中心,但因为位置偏僻,就医不便,许淑华每年只能回福州参加体检,来回颇为不便,农村公共卫生不尽如人意,也是许淑华等老人们的“心病”,他们热切希望这些方面获得改善。

居住城市养老,就医购物方便,文娱活动多,但交通拥挤,空气不如乡村,噪音扰人。农村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瓜果新鲜,但卫生、医疗、文化设施等方面,显然是短板。希望养老的短板,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多出关心老人之策,多做关爱老人之举。让老人们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养老,都幸福!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