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欲绘“刺桐百巷”图追踪 阡陌小巷寻旧梦 2013-10-22 09:1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
时代变迁中留存下来的泉州古巷,像是这座城市的血脉和根系,搏动着历史的声音,萌发着新的生机。在这里,有匠心别具的屋脊装饰,富有特色的红砖白石,散落路旁的石狮子,深藏巷中的古建宅第…… |
《小伙欲绘“刺桐百巷”图》追踪 漫步西街 阡陌小巷寻旧梦 秋天的旧馆驿充满诗情画意 本报讯(记者 许雅玲 石伟琴 陈灵 陈晓东 文/图)泉州“85后”小伙黄强花了一年半时间,踏访了泉州城150多条巷子,并用镜头和手绘画将其记录下来,泉州古巷的魅力再一次被本土年轻人挖掘。时代变迁中留存下来的泉州古巷,像是这座城市的血脉和根系,搏动着历史的声音,萌发着新的生机。在这里,有匠心别具的屋脊装饰,富有特色的红砖白石,散落路旁的石狮子,深藏巷中的古建宅第……今天,让记者带您漫步西街,于阡陌小巷中寻找旧梦。 旧馆驿 旧时驿站变为巷名 漫步西街,来到旧馆驿巷,一排传统民居古意十足,久居于此的苏老伯坐在门口晒太阳,骑三轮车收废品的阿姨喊着“酒干倘卖无”,驶向小巷深处。 旧馆驿巷,顾名思义,命名与泉州古代的驿站有关。宋代,原泉州大路驿站——晋安驿设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元代,晋安驿迁至宋南外宗正司故址(即今旧馆驿内),易名清源驿。巷内设有一座专门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和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明代,知府沈翘楚更迁于城外。驿站废了,此处便演变成为地名和巷名。 在旧馆驿16号门口,一口双孔井格外引人注意。来提水的林阿婆说,古时人们把水干净得可洗豆芽的这种井叫做“豆丝(生)井”。林阿婆在这住了十几年,早些年大家还会提井水煮饭,“现在都用自来水了,这些井水就用来洗地板。” 台魁巷里,落叶如黄金般铺满地。 几步之内必见史迹 小巷的宅第前,零星散落着石柱础。它们常应用于古厝建筑中,用以承托木结构的房梁或门梁。路过的陈阿伯今年60多岁,自小在旧馆驿长大。他说,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到翻修老房子,这些柱础常被搬到院落充当坐凳,或在两块略有间隔的柱石之上,再横卧一条光滑的石板当长凳。 短短的200米小巷,每走几步便能撞见一处文物史迹,颇有穿越之感。清咸丰壬子科(公元1852年)乡试举人龚维琨故居在旧馆驿头,石门框顶的护翼已废,只留下两个木拱。4号的亦香吟馆也有一脉书香余存,它不仅是清代文人陈禹文先生开馆授徒之处,就连清末泉州状元吴鲁也曾在此读书。而巷内的董杨大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2001年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台魁巷 老厝散发古城气息 在西街的另一侧,与旧馆驿相对的台魁巷人来人往。这里满是红砖房、石头房甚至瓦房,巷口一棵巨大的古树弯着树干横跨小巷两侧,黄色的落叶铺满地,夕阳斜照下,仿佛铺满金闪闪的黄金。一名补鞋师傅正坐在树下专心地缝补着一双运动鞋,他的店铺已有16年的光景。 台魁巷7号是户大宅子,保存着闽南古厝的原汁原味。小门虚掩着,推门而入,一副美景映入眼帘:天井顶上的四个屋檐拼成画框,淡蓝色的天空是画布,静谧的开元寺东塔映于中央,偶尔有鸟飞过。天井里种着各种花草,随着秋风左右摇曳。 像这样与古城气息和怡人风景融为一体的古厝,在台魁巷里并不少见。 (黄强手绘 海明制图) 三种巷名各有传说 听说,台魁巷其实有三种叫法。“杀瓜巷”是台魁巷的闽南语谐音,有着一个关于孝的传说。从前,有个商人十分溺爱独子珠儿,导致珠儿从小好赌。有次珠儿索要二百文,父亲不给,从此父子决裂。有日商人从瓜棚里摘了个瓜随手放在床上,夜间却发现有刀插在瓜上,才知有人想谋害自己。直到数天不见爱子踪影,他才知道那晚竟是儿子所为。珠儿自以为杀死父亲,便投靠军营,并任闽省提督,回到泉州。一日巡游时,商人惊讶提督的面貌竟和珠儿一样,便特地去做了当差。珠儿第一次见到老当差时吓了一跳,此人怎和父亲长得一样?后来,提督单独和老当差见面,两人才相认。提督哭着谢罪,从此奉养老父亲。“杀瓜巷”的地名也由此而来。 另两个叫法是“奇仕妈巷”和“白塔巷”。明泉州状元庄际昌为巷中奇仕妈宫题匾“雁塔钟灵”,希望泉州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故后人称台魁巷。白塔则为巷中老店铺保和堂疔膏的标志。 接下来,记者将带您探访泉州更多古巷,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