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10年人流量减半 多元化旅游复兴中山路和东街

qz.fjsen.com 2013-10-24 12:53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手抓——

多元化旅游复兴中山路和东街

作为泉州重要的商贸街道,中山路曾繁华一时。(陈英杰 摄)

商贾汇人潮涌,却是旧时光景。中山路、东街一直都是泉州重要的商贸街道,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骑楼繁华一时,上世纪90年代的中山街甚至一度“人满为患”。随着泉州交通的日益便捷、中心市区的外拓、各大城市综合体的兴起,近年来,这两条商贸老街日渐式微。相关人士表示,充分整合中山路、东街丰富的古民居、名人故居、寺庙宗祠等旅游资源,融入泉州特色工艺,开发沿街商铺,或能集聚人气,让这两条街道重焕风采。

□本报记者 林铭珊

10年人流量减半

昔日繁华东逝水

周末下午,正值购物黄金时段。记者走访市区中山路和东街,发现中山南路人流稀少,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商铺在招租,数处房子正在修葺;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和东街流量不少,但也有一两个商铺关着。

据商户们介绍,近十年来,中山路特别是中山南路的人流量大幅下降,他们的生意同比下降了五成左右。“店铺开十多年了,2003年一天电动车能卖十多辆,现在每天只能卖四五辆,坐着都能睡着了,隔一段时间就有电动车商铺关门。”中山南路一家电动车商铺的蒋老板感叹道。下午3时许,记者在他的商铺坐了近20分钟,只有2名市民进来询问购买电动车。

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和东街虽然人气较高,但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1995年,每逢节假日,中山路人多得只能靠‘挤’!”曾住在中山路的市民薛先生深有感触。

记者还发现,中山路的部分骑楼还存在安全隐患。鲤城区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路的骑楼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经过岁月的洗礼,部分骑楼已超出设计使用年限。“我们正着手对这些骑楼进行保护修缮,并根据一些倒塌骑楼的原貌进行重建。”

物质文化两手抓 翻新修葺要如旧

如何将中山路、东街的骑楼商铺成片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传统的街巷与古城文化、旅游、创意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街或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保留民风民俗 预防过度开发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山路和东街的连片开发要做到“神形并重”,结合古城保护,统筹开发威远楼、钟楼、花桥慈济宫、府文庙、泮宫、祖闾苏民居、水门关、大隘门、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等旅游景点,沿街商铺做面线糊、肉粽、土笋冻、鱼卷、海蛎煎等泉州名小吃,还能销售安溪铁观音、永春香等特产,看得爽、吃得带劲,还有特色伴手礼,成为旅游一条街。

“‘形’就是做好部分危楼的修复、翻建,‘神’就是充分发掘诸如李贽故居等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形成旅游产业,这也是中山路、东街的灵魂所在。可以推出一定的政策扶持,给予税收减免,多做一些宣传推广。”该负责人说,一定要保留这一区域的民风民俗,防止过度商业化开发。

收储古城民宅 统一规划运作

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会长李得民对中山路、东街商铺的连片开发有较为系统的见解。他建议,由泉州本土的古建专家、文史专家和规划专家组成专门的班子,对中山路、东街进行调查摸底,整合名人故居、寺庙宗祠和其他特色旅游景点,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骑楼进行修缮、重建。要制定建设规划和保护规划,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肌理的前提下,不搞大拆大建,分期分批对这些老旧街区建筑逐步进行更新改造,使名城得以更好地保存。

“要树立长远意识,可考虑由政府出资,把古城民宅统一收储或长期租赁,由政府做‘二房东’,通过统一规划、修缮和运作,引入各种旅游、文化等业态,把老建筑变成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把古街变成旅游线路。”李得民说,在这一基础上,将来还可以引进一些高端会所,促进中山路、东街的进一步繁华。

大师入驻街巷 翻建“一看如旧”

曾任中山路整治保护办公室主任的蔡和平表示,“旅游兴街”的发展路线可以从开元寺一带为试验区做起,再由点及面,扩大到整个中山路、东街。“激活中山路、东街的古民居、寺庙宗祠、名人故居等物质文化遗产,将泉州的木雕、陶瓷、纸织画、木偶、南音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由这些领域的工艺大师在附近的小巷子中设置工作室,沿街商铺再进行多元化经营,满足游客休闲、购物之需,就能形成特有的文化旅游一条街,这样下来,游客至少要2天时间才能走遍这一带,潜在商机巨大。”他说。为腾出更多旅游空间,可适当以产权置换、产权收购的方式转移部分居民。

蔡和平还建议,在中山路、东街未来的改造中要注意排水、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切忌清一色的水泥路面;要以旧翻新,注意收集其他村落改造的旧砖瓦、旧石头、旧雕栏等建筑材料,用于老旧骑楼的翻建,这样即便是翻建也“一看如旧”。

中心城区外拓

城市综合体兴起

十年,中山路和东街已是“物是人非”。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泉州交通的日益便捷、中心市区的外拓和各大城市综合体的兴起。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出自董必武先生的这句诗概括了上世纪60年代泉州市区,东西两座塔分指东塔、西塔,南北一条街即中山路。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当时泉州的主要码头就在中山路附近,中山路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然而,随着市区温陵路、田安路、坪山路等主干道的修整,泉州中心市区向城东、东海等方向外拓,加上万达等城市综合体的兴起,大批人“外流”。“现在大家都有车,周末逛街开车到中山路、东街,道路拥挤,停车麻烦,而去一些城市综合体,既有停车场,又能购物休闲吃饭,两相比较,去中山路、东街的人自然就少了。”

此外,中山路骑楼设计使用年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商铺的兴盛。“房子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正考虑是否搬出。”蒋老板表示。

他山之石

佛山东华里—祖庙街道片区改造

2008年以来,广东佛山通过东华里—祖庙街道片区改造工程,将祖庙路往东一两百米杂乱的平房民居进行改造,加大片区内20多处文物古迹的保护,激活其潜在的价值,“简氏别墅”和“东华里”、“石路巷”等文物古迹变成一个个优秀的旅游景点,为佛山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丰富资源。此举也间接促进了该区域一批大型公共服务项目,包括星级宾馆、酒店、甲级写字楼和高层住宅的拔地而起,使得东华里—祖庙街道片区成为该市业态最全、最适宜生活的热点区域,引来更多外地人在佛山消费、旅游甚至居住,全面提升了佛山的现代化大都市形象。

福州三坊七巷改造

福州三坊七巷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长期以来,三坊七巷街区内古建筑缺乏修缮,院落老化严重,房屋质量下降,加之坊巷内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短缺,消防设施简陋,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2007年起至今,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三坊七巷内28处重点文保单位,已完成修复25处,历史建筑和更新建筑已完成保护修复面积22万平方米,约占总工程量的85%。如今,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延续,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日臻完善,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福建省文化产业基地”等称号。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