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新发现明永乐古大厝 出砖入石建筑史又溯前百年

qz.fjsen.com 2013-11-04 07:50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建造时间应在明永乐中后期

据《百崎郭氏族谱序》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1348年—1422年)携妻儿由法石迁徙至惠安,“择于惠邑海滨百崎山下筑室居焉”,郭仲远为郭氏家族开发百崎的一世祖。现居住在百崎乡克圃自然村的郭氏后人郭家琳老人介绍,郭氏三世祖从白奇村迁至克圃自然村,开始兴建家园,现存的郭氏祖厝旧址就是三世祖建造的。

张红兴分析,按照郭氏一世祖开发百崎时年龄为38岁推算,到第三世在克圃建古厝时隔约40年;郭氏三世祖古厝残存墙壁中的石条,无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都与旁边明“番仔城”旧址石料十分接近。另外,该古厝的建造手法与典型的出砖入石工艺相比更具原始性,由以上种种迹象推测,郭氏三世祖厝的建造时间应在1415年前后,即明永乐中后期,是为出砖入石工艺原始阶段。

他说,凭目前观察到的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古建筑,还不足以说明“出砖入石”建筑技艺就是始于此际,“任何民间工艺的成形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成熟。从明嘉靖时期建筑物‘出砖入石’工艺成熟度来看,还应该把‘出砖入石’工艺发生的时间提前。”郭氏三世祖厝墙体中出砖入石的建筑方式就是他所认为的原始阶段。

出砖入石工艺发展经历多阶段

今年3月,来自省、市、县三级的文物专家、学者一行十余人赶到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沈厝黄氏家庙,大厝正面的一堵斑驳的砖石古墙吸引了他们。当时,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说,泉州建筑的“出砖入石”风格,是明代1604年大地震灾后重建时,泉州城百姓对碎石头加以利用,修筑屋墙,从而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据史载,这处古厝群最早修建于明代1538年,这也意味着出砖入石要往前推几十年了。”

闽南地区民居出砖入石建筑工艺究竟始于何时?因无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只能靠目前观察到的古建筑进行推测。张红兴说,对于出砖入石技术产生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在闽南民间有两个说法广为流传:一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人们才利用倒塌房屋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这种建筑方式,“这就是出砖入石建筑风格的初始阶段,大概是明嘉靖年间”;二是明万历年间闽南发生一次大地震后,灾民从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家园,“这是出砖入石建筑风格的发展阶段,时间在明万历年间,晋江五店市就保留着不少这类房子”。如今,漫步在晋江安海、东石、金井、英林、深沪等沿海乡镇,随处可见“出砖入石”的老房子,这些墙体别致的古厝,是三百多年前的大迁徙事件——清廷“迁界”的产物,“这便是出砖入石建筑风格的鼎盛阶段了。”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