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泉州木偶头 源于千年前的雕刻工艺
源于千年前的雕刻工艺
木偶头的制作一般取用质地较好的樟木为主要材料,经过打胚、定型、雕刻、上土、修光、打磨、补土、上彩、画像、喷漆等十多道工序。一个大小仅10厘米见方的木偶头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制作出来,要是遇上多头木偶之类的,所需时间更长。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工作台前,雕刻、上彩,而这般传奇的工艺源自于1200多年前。
据《旧唐书》、《后汉书》等古籍记载,早在汉代便已出现了用“刻木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进行表演的形式。汉代是一个“百戏兴盛”的朝代,傀儡的品种也在当时得到蓬勃发展。傀儡戏于唐末传入泉州,并于宋代在闽南地区广泛流行。唐宋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日益繁荣,多种宗教开始在此地交流融合,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由此也衍生出了许多雕刻神像的作坊。就在这些作坊中,泉州木偶头雕刻工艺开始代代传承。
黄清辉介绍说,早期木偶头雕刻艺人因师承佛像雕刻艺人,故当时所雕刻出的木偶头造型也大多保留着雍容丰满、神韵含蓄的佛像样貌,面部形象不脱神佛风貌。而由于古时泉州木偶戏,多为祭神供鬼而演出的傀儡戏,木偶头所雕刻的形象大多都为神佛及鬼怪,品种较为单调。
清乾隆时期,随着木偶戏发展进入繁盛时期,许多木偶头雕刻彩铺应运而生,当中以名为“西来意”妆佛铺雕刻的木偶头颇为有名。伴随木偶戏的进一步发展,泉州开始出现了专营木偶头雕刻的作坊,其中如“周冕号”黄良、黄才的木偶头雕刻、粉彩作坊,更是名噪一时。随后,木偶头雕刻工艺一度销声匿迹,直到雕刻艺人江加走的出现,才又一次迎来“新生”。
相关新闻
- 2013-11-04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七旬老人钟情木偶头雕刻56载
- 2013-09-07三风雅人物亮相“大擂台” 展现刀尖江湖指尖艺术
- 2013-05-19鉴宝活动“搜出”西来意木偶头 比江加走早了200年
- 2013-01-17南安康美一农家师傅传承雕刻 木偶头驰名台湾
- 2011-11-25抢救“民间国宝”技艺 江加走木偶头制作工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