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活动:民意为重 思深行远
环湾城市快速交通骨架加快构筑 (张九强 摄)
核心提示
“明年6月底前破解办证难!”不久前,8个部门联合承诺:解决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医保卡、机动车驾驶证等办证难,将正式进入倒计时。这正是对大讨论中群众“集火”问题的回应。
“双十一”当天,泉企网上零售额近14亿元。兴奋的泉商发现,盆满钵满的秘诀——“价格策略”、“平台战略”、“网络分销模式”,不少形成于年初与部门、学者围绕电子商务展开的大讨论。
“思之深,则行之远。”近300个日夜里,一场始于初春的“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在1.1万平方公里的泉州大地全面点燃。宏大的讨论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收获着一波波泉州好声音;务实的调研和成果转化,构筑成“1+X”政策体系,不断丰富着泉州的改革图谱,为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伏线千里。
□本报记者 郑意凡
香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桂晓芳 摄)
生于忧患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睡不着!
趟过改革开放的黄金30年,泉州的发展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面对省委当好福建东部的新要求、转变提升的迫在眉睫、改革深水期的社会治理疑难,如何才能续航发展?
早春二月,泉州市委召开动员大会,用一场“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问计全市,问路未来:如何继续保持福建“东部”地位?如何抓住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全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政策天时,再创改革发展新优势?如何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再创发展新空间?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如何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六大共性问题,个个指向泉州发展的“任督二脉”。
从“我说你听”到“双向互动”,泉州人的议政空间前所未有的广阔,每个群体都能从中对号入座,对标找差。
“哪些工作如果不改革,将来就没好日子过?”市直部门会议上,传来更多这样的声音。
“没有忧患就是最大的忧患,我们不做井底之蛙!”领跑全省县域经济多年的晋江,提出学新竹、追昆山;
“高速时代,如何跟上变速疾行的发展列车?”地处山区的安溪、永春、德化,吹响弯道超越的号角;
“穿皮鞋的我们,是否还有穿拖鞋时的闯劲?”发出感慨的企业家,集体赴北大充电。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开门纳谏的大讨论,不仅是响彻全市的自鸣警钟,消灭发展隐患的“啄木鸟”,更是一座观澜天下的“瞭望塔”,让泉州人跳出“一域”,跳出“光环”,站在更大的“全局”中观风听雨,追赶新的标杆。
九大产业集群冲刺万亿产值(张九强 陈文经 摄)
全民交响
放大优势补齐短板
将麦克风递给群众,大讨论打开泉州社会活力的闸门:
“泉州考评”、“泉州市政”等政务微博,用草根议政的“微动力”,为城市发展拾遗补漏;一场场调研、座谈开到企业,刮起头脑风暴;住建部门将21个试点小城镇的当家人请进会议室,探讨如何推动城镇化进程;安溪抛出“十思二十一问”,惠安提出“三思三破六问”,南安发起“发展十问”,永春发动“四比四看四找四想”,一个个问号,化作一项项课题;先进城市经验学习会、两岸金融合作(泉州)论坛等相继召开,让内脑与外脑一起运转。
泉州晚报等媒体联合开辟了专版和“献锦囊”、“金点子”等栏目,信箱常被市民来信塞得满满当当;人民网、福建新闻网等网络论坛上,众多网民持续“围观”泉州,讨论这座城市的忧患与发展。泉州网温陵社区,《泉州,你被谁遗忘?》与《文脉尚存,怎会遗忘?》两篇万言长帖对台打擂,引发热议。
在大讨论中,全市各界共提出1000多条好的意见建议。每一个意见建议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放大优势,补齐短板——百姓的真实述求在一线调研中声声入耳,跨部门协作问题在同题调研中浮现,工作短板在数据分析中无所遁形,思想的“天花板”在观点争鸣中一再被打破:
针对发改、环保、消防等部门简政放权不同步、执行标准不一,理顺审批链条被及时提上日程;去年四场重大境内外经贸活动,签约外资项目报批履约率不够,项目落地攻坚行动随即启动;最为重视城市“脸面”的创卫复审迎检工作,敢于用亮“家丑”的形式将卫生问题见诸媒体,欢迎揭短“拍砖”;观摩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的新政,“成长型企业招商”、“扁平式审批管理”、“柔性引才”等新词、新招,频频引入决策参考,执政视野空前开阔。
大师经济书写产业新变局(吴刚强 摄)
起而立行
政策接力作风转变
大讨论不仅是“说说”而已,向来“行动派”的泉州人,第一时间将好声音化作好行动。
一线的“解剖麻雀”,个案的“政策小灶”,一一纳入制度生成轨道。针对发展瓶颈、发展薄弱环节,市委、市政府梳理出25个重点调研专题,明确52项转化计划。7月,一场务虚会,让全市各级各部门共聚一堂,分享心得,凝聚共识,推动讨论和调研成果转化。市委发出加快创新转型推动长远发展的战略决定,首批配套出炉的5份文件,分别锁定重大项目工作、重点产业产业链、环湾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触及这些领域改革中的“深水”、“坚冰”和“硬骨头”。市级重点课题调研成果已汇编成书。接下来,随着更多讨论成果孵化为成熟政策,“X”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务实的讨论,更在党政部门带来作风转变。“把丑话说在前头,再把板子打在实处。”对减排工作严重滞后的地区和部门,我市启动力度空前的集体约谈,逐一明确整改时间表和路线图。“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专项活动启动,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提供“一条龙”全程代办协办服务。
更广阔的天地里,思想解放之处,改革就生机勃勃。从沿海的晋江、石狮、惠安,到山区的永春、德化,“智造名城”、“全域城市化”、“大师经济”、“香产业”、“新型城镇化”等新定位、新支柱,书写着充满希望的变局。96个项目铺开金改脉络,前三季度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两成,企业去库存化效果突出,1000多家企业加入“万家企业手拉手行动”……
大讨论,这曲始于春天的交响,而今正入高潮。“1+x”的创新转型政策体系里,“x”意味着政策的无限接力,也意味着希望的不断延伸。以多元声音为基石,泉州正沿着“民意的阶梯”拾阶而上,向着更加壮阔的风光奋力前行!
一场始于初春的“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在泉州大地全面点燃,由此迸发的思想火花不断丰富着泉州的改革图谱。 (陈起拓 摄)
1+x政策亮点扫描
项目异地落户可利益共享
——《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工作的若干意见》
[审批提速]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职能部门,对重大项目可行性、用地、规划建设、环保、投资强度、财税贡献等进行联合预审,在签订意向协议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预审意见。
[共享利益]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从市域辖区外新引进的重大项目,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可跨县域异地落户,并计入引荐方当年招商引资考核任务。项目自投产或建成起10年内实现的产值、增加值、税收等,引荐方和承接方前5年原则上按4∶6比例分成,后5年原则上按3∶7比例分成。
[考核激励]对牵头引进重大项目有功的市直部门和县(市、区),按照单个项目总投资及注册资本规模分别给予10万—50万元奖励。
九大集群冲刺万亿产值
——《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产值目标]到“十二五”末,培育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等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机械装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工艺制品、光电信息、纸业印刷等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扶持政策]企业新增建设我市产业链关键缺失和延伸的制造业生产性项目,固投5亿元(含)以上的,投产后按照实际固投额的2%。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200万元。
[鼓励电商]对年网上销售额突破2亿元的前三名龙头企业的电商网站,每家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的前三名垂直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每家给予50万元一次性补助。
三年认定500家“科技小巨人”
——《关于在全市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的若干意见》
[重点培育]三年内,我市将从现有企业中筛选600家培育企业并建立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认定5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给予16项扶持措施。
[鼓励引进]外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或部分迁入我市并具独立法人资格,3年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受益财政按其3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
[奖励创新]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优先享受市政府关于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获中国质量奖、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福建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由受益财政给予不少于10万元的资金奖励。
崛起现代化海湾型大城市
——《关于加强环湾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若干意见》
[设施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将结合环湾核心组团建设,向环泉州湾中心城市靠拢。特别将在泉州、晋江、石狮、南安及惠安对接地带,开展协调共建区的建设,促进环泉州湾中心城市迅速融合发展。
[交通提速]环湾区域交通实现“10、15、30”,即按中心城区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公路,相邻组团间15分钟通达,中心城区30分钟通达,规划各主要城镇的城市交通提升要求,加快构筑环湾城市快速交通骨架。
[地下空间]近期推进三大地下城建设,分别是高铁枢纽站及其南部片区地下综合体、泉州商城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项目、东海行政中心与滨海总部区域中心地下城。
入选“文化企业30强”奖50万元
——《关于进一步推动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降低门槛]凡在我市投资创办生产性文化企业的,注册资本均可按法定最低限额执行。如允许投资人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
[盘活存量]支持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原产权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按“三旧”改造政策,可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
[重奖激励]对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单位一次性给予奖励50万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文化品牌的,给予一次性10万—30万元的奖励。
基层看变化
办实事项目 群众议出来
“今年我们镇实施农民公园、河道治理、民间漆画大赛、村道改造等8个为民办实事项目,都是群众议出来的!”在永春仙夹镇,大讨论活动中干部们走村入户收集的最一线的“百姓声音”,正在转化成群众看得见的变化。
“今年经常看到镇上的干部拿着民情日记、服务联系卡,来家里唠家常。”龙美村退伍老军人陈玉玺说,以前干部上门不是催公粮就是问计生,后来公粮不交了,干部也少来了,他家虽离镇政府只有百米之遥,许多话掖在心里却不便说。“现在,板凳坐热了,也掏出了心里话。”
夹陈村山母头角落通往村口的道路是一条土质松软的黄土路,一到下雨天,土地泥泞,村民出入经常会打滑、摔跤。挂钩该村的镇干部陈建星听到群众的反映后,向镇里反映。不久,这条路被列入村道改造内容,黄土路硬化很快得到落实。“现在,道路从3米拓宽到4米,铺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村民郑文兴说。
在大讨论活动中,仙夹探索出“访民情、议民生、聚民力、办民事、请民评”的“五步走”工作法,领导包片联村、干部挂村联组、党员设点联户,走访面达到100%,征集建议200多条,并逐一反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