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西街人期盼改变的八个细节 保留历史文化提升居住品质

qz.fjsen.com 2014-01-09 10:03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西街人期盼改变的八个细节

一张图片浓缩西街诸多问题:卫生、危房、火患……

本期话题: 如何打造宜居西街?

对于居住在西街巷陌中的老街坊来说,西街有不得不说的好处——这里社区成熟,生活方便,邻里相熟。

爱之愈深,期盼愈切。街坊们希望西街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居住品质,而危旧房、交通拥堵、积水、消防隐患等八个细节,成为大家期盼改变的焦点问题。

□早报记者 蔡紫旻 张素萍 实习生 李心雨 周培菁/文 庄丽祥/图

【细节一】

危旧房维修

人去房空 古厝维修意见难一致

建议:统一规划 低息贷款“以故复故”

★现象

危旧房是西街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西街的老房子大致分为几类,除了名人宅第、历史遗迹之外,还有大量的普通居民私宅和单位宿舍、公房。历经岁月风雨,很多房子年久失修,遭遇虫蛀、漏雨问题,有些房子,在业主迁出后,由于无人居住,逐渐破损、坍塌。房子代代相传后,从当初的一个业主变为几个、十几个,在古厝何去何从方面,往往难以取得一致意见,耽误了房子的最佳维修期。

★讲述

西街385号,70多岁的林阿婆在不足45平方米的古厝里忙碌,古厝已有200年历史,面积有上百平方米。40年前,饱受虫蛀与漏雨困扰的古厝经历了一次大整修,如今,虫蛀和漏雨问题又来了。对老屋感情深的人日渐老去,既没精力也没金钱实力翻修,林阿婆不知道这么大的宅子,该何以为继。

从西街古厝的大宅门嫁出去的陈阿姨,这两年特别怀念古厝的生活。“分家时,我分到一个房间,逢年过节想回古厝住几天,可是进出房间必须经过破败的厅堂,不安全。”陈阿姨想出资修复厅堂,却遭到其他几房亲戚的反对,“也许他们担心下一代分家时,我会为此提出多分房产的要求吧。”

“南音雅艺”的策划人李以健说,他的一个朋友本想租下一处古厝创业,签合同时,突然出现好几个业主,均要求分租金,最后租房一事不了了之。

公房的租户们也对几十年的老房子满是怨言:“我们是租户,房子漏水漏雨报修时,总要被拖上一段时间。”

★建议

开元街道新春社区工作人员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大部分居民希望政府能统一规划,制订改造方案。比如对西街居民实施政策性低息贷款,让居民根据方案维修,“以故复故”,再由政府监督、验收。产业方面,社区之前将裴巷一处旧厂房租给“大拾堂”创意作坊,希望能借这股新气息带活社区,也盼望相关部门能出台优惠政策,对片区发展文创产业进行扶持。

2012年,开元寺附近一场大火烧塌四间店面。

【细节二】

交通拥堵

高峰期或节日 行车如蜗牛爬行

建议:依靠背街小巷分流或设步行街

★现象

上下班高峰期时,经常可见公交车、私家车,以及大量电动车和自行车,毫无秩序地在西街上“挪着细步”。虽然西街早已是单行道,但事实上,部分车辆似乎忘了这回事,时常有逆行车辆。遇到传统节日或开元寺举办大型活动时,西街更是挤得水泄不通。

★讲述

昨日下午6时许,记者乘坐2路公交车到西街。刚过钟楼,记者远远地就能看到西街已经排起长长的车龙。

“上下班高峰期或者碰到开元寺节庆活动,整条西街堵得寸步难行……”由于做的是茶叶生意,黄先生经常得进货运货,由于道路拥堵,他每次都提前在新华路或东街卸货,再请三轮车车夫把货运到西街裴巷,“有时候货一多,还得分成好几趟,实在太不方便了”。

★建议

事实上,由于道路窄,车流量又多,早在1996年起西街就设置了单行道,即只能由东向西行驶,私家车只能从钟楼驶向新华北路,逆向行驶则属违规。

专家建议,四通八达的路网,如果没有实行好交通组织方式,也会拥堵不堪。而交通管理措施中,依托背街小巷分流的交通微循环,常常能够使城市道路更加顺畅。此外也有读者和网友建议按时间段禁止公交车和私家车通行,或者直接改为步行街。

一到暴雨天,西街容易积水成灾。

【细节三】

停车难

满街居民游客 争抢300车位

建议:周边设地上广场 地下设停车场

★现象

西街周边已配套了4个停车场,但不足300个的停车位,满足不了西街老住户和络绎不绝的香客与游客。比起老一辈希望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年轻人关于西街片区未来的憧憬,多了一条切实的需求——方便停车。

★讲述

午后的西街巷子里,人流量较小。不少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吴小姐行走在巷子间遛狗。“对我来说,住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停车难。”吴小姐说,每次有朋友开车到家里找她,都要为寻找停车位花一番工夫,若碰到节庆日子,根本找不到停车位。

★建议

泉州市规划局表示,今后拟考虑结合新华路一旧厂房改造,规划增设立体停车场,届时将充实西街旅游车辆停放,周边居民店家也将增加停车位。

有专家建议,如果西街将来改成步行街,可以在新华路设置大型停车场,“引导人们从停车场出来后开始步行,新华路开设一些旅游周边商业店铺,大家逛逛商店,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西街,既有消费收入,又不至于破坏西街原生景观。”

泉州市政协委员曾皖鲤建议,可在距离西街、新门街、中山路三条主街较近之处建个大广场,广场下方设地下停车场,开发地下商场,地面除作为游客活动空间,还可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印记、古迹。

【细节四】

安全防盗

夜间人烟少 老房防盗措施弱

建议:加装监控 增强夜间巡逻

★现象

西街两侧大大小小的店铺有七八百家,这些店铺大多是“前店后房”,前边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就可作为店铺,店铺后方则连着居民房。

近年来,消防、安监、社区街道等多次对西街的店铺住房“三合一”混搭经营进行查处,要求经营店铺不得作为居住的场所。但是,店铺不住人保证了发生意外时人的安全,却也产生另外的失窃隐患。由于房屋低矮,利于攀爬,小偷很容易利用梯子等工具攀上屋顶作案。

2009年12月,西街三间店面遭窃,小偷都是利用店内无人,掀开屋顶瓦片,潜入室内盗窃财物。

★讲述

坐在甲第巷内晒太阳的陈阿婆说:“我们家原先是危房,经过申请批准后,翻建成新房了。可就是这样的新房子,照样遭了贼。”陈阿婆说,小偷从房子之间狭小的缝隙中爬上二楼,经过厕所溜进房间盗窃财物,“老房子更不用说了,木头门、矮院墙,身手好一点的孩子都能爬进去。很多人搬走后,老屋子廉价出租,住的人鱼龙混杂。”

★建议

陈阿婆说,房子住久了,都有感情,西街周边的生活设施很便利,买菜、购物、孩子上学都方便,“能否加强夜里的巡逻力量,在街头巷尾装一些监控?”

【细节五】

水患

碰上台风暴雨 积水漫上街头

建议:引进先进经验 统一改造排水管

★现象

西街的街道两侧各有一条约半米宽的排水沟渠。居民和店家说,街道平时排水情况不错,但暴雨天若有公交车经过,溅起污水常把路边摊点打湿。由于排水管道难改造等原因,沿街小巷在遇到暴雨或连续多天的大雨时,经常有积水,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

★讲述

孝感巷的曾阿婆最怕下雨天,她说,如果碰上台风暴雨天气,西街的积水会有二三十厘米深。老街老巷的排水设施早已超出它原先设计的承载能力。

裴巷黄女士记得,四五年前的一次暴雨下了一个多小时,巨大的雨量直接导致裴巷严重积水,“水都没过膝盖,连椅子都浮了起来”。而众多小巷的积水又流进西街沿街的店铺,导致不少服装店的货物都被浸透了。

双塔社区的孝感巷和曾井巷靠近地势低洼的西郊,雨天容易积水。社区一负责人介绍,此前做过调查,90%以上的社区居民反映,希望政府对片区的道路、管网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建议

鲤城区住建局相关人士说,目前老城区排水系统属雨污合流,但西街沿途共有二三十条小街巷,排水系统多数是暗沟,这种老式的暗沟,时间久了容易淤积,需要日常巡查,及时清淤。

此外,由于小街巷道路狭窄,楼房与楼房间隔小,管道埋线需要深挖,担心挖到地基,造成房屋坍塌,走向不好确定,部分并不符合目前的改造条件,成了滞阻的最根本原因。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建议,可以从不重要的区域入手,然后在地基上挖一个洞,排水管道从中穿过,并不会影响到房屋架构,也不会出现坍塌。

【细节六】

环境卫生

巷子垃圾箱成卫生死角

建议:定点摆放垃圾箱 加强清洁管理

★现象

老城区的居民或许都有印象,十多年前,街头巷尾每天固定时间,都有清洁工骑着垃圾车,摇着铃挨家挨户收垃圾。主妇们听到铃声,就把家里的垃圾袋拎出来,扔进垃圾车,逢到出门时,大家早早地将垃圾袋放在大门口。

如今没了挨家挨户收垃圾的清洁工,多了不知道摆在谁家门口才能不被嫌弃的垃圾箱,有的垃圾箱,由于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加之清理不及时,变成新的卫生死角……

★讲述

家住裴巷的傅阿姨对于摆放在自家大门对面的垃圾桶十分无奈:“以前巷子里没垃圾桶,行人会随便扔垃圾,现在有了垃圾桶,行人和住户都把垃圾往桶里丢,也就没有了挨家挨户收垃圾的清洁工,白天是干净了,可一到晚上,拾荒者把垃圾箱的东西扒出来,拣走需要的,留下一地垃圾。”如果垃圾箱满了,清洁工来不及清理,傅阿姨家门口就会一片狼藉。

★建议

傅阿姨说,她很怀念有清洁工定时收垃圾的年代,至少不会有一个脏兮兮的垃圾箱天天摆在家门口。她建议,能否恢复定时收垃圾的传统,同时在指定位置摆放垃圾箱,增强对垃圾箱的管理工作。“人人爱干净,不要把垃圾箱摆在居民家门口。”

【细节七】

火患

电线“蛛网”缠绕 “助燃点”埋火患

建议:请有资质的电工排设线路

★现象

用火不规范、电线线路安装不规范、消防器材配备不足、消防水源缺乏……这些“助燃点”都为西街埋下火患。记者昨日走访中发现,西街电线线路十分混乱,经常几条电线交织成一团,电线线路老化严重,一旦发生火灾,莫说消防车,连灭火水带都拉不直,火灾隐患不容小觑。

★讲述

西街裴巷是条很窄的老巷,蜗居着十余户人家,巷子上空盘根交错着数根电线,有电线、电话线、网线等。每走几步,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租住在此的“茶叶大姐”说,她十年前到西街做茶叶生意,2012年8月,西街四间临街店铺和两间民宅着火,这委实让她心惊肉跳。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户主把店里的电线全部加上绝缘“外衣”。

西街156号房主陈先生说,古厝墙角屋檐有10多条电线绕成圈挂着,这些都是附近居民为图方便私拉的电线。由于租户较多,经常违规用电,导致时常跳闸停电。

★建议

这条千年古街,建筑物多以木楼群为主,电线大多裸露乱搭。鲤城区消防大队一负责人介绍,2013年西街共发生7起火灾,起火原因多是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等。

泉州供电公司北峰供电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西街电改已全部完成,但西街周边私拉乱接现象仍然很多。一般电力部门只将线路改造到电表,电表后面线路不在改造范围之内,提醒用户应请有资质的电工排设线路,否则因接线不规范或松动,电线发热,很容易引发火灾。

【细节八】

如厕难

居民商户如厕难 私建厕所存隐患

建议:统一规划卫生间 添设沉淀池处理

★现象

十年前,西街市民过着提马桶倒屎尿的生活,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情景还在上演。据介绍,西街沿街的商铺几乎都没有洗手间,商户实在憋不住了就让隔壁的帮忙看一下,自己到开元寺里的公厕去解决;小巷住户为改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就自建卫生间,没条件的依然得跑公厕。而游客因不熟悉,经常抱怨找不到公厕。

★讲述

每年夏天,家住裴巷的傅阿姨一打开大门就能闻到斜对面的地下管道口传来的臭味,“很多老房子的住户至今没有厕所,每天天刚亮,居民就提着尿桶出来倒,以前巷子里有两个公厕,现在废弃了一个,有些人贪图方便,就直接倾倒在管道口了”。

裴巷的“茶叶大姐”也经历过这样的囧境。茶叶店早期根本没有厕所,憋不住又找不到人帮忙看店时,她只好暂时关店,跑到一两百米远的公厕解决。后来,“茶叶大姐”受不了,只好向户主提出在古厝建卫生间,总算解决了如厕难题。

★建议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居民对房屋内部翻修后,大多重新建卫生间。但因空间问题,几家人共用卫生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实在没条件改造的,依然只能一大早提着马桶去倒粪。

然而,居民自建卫生间,也给西街的地下管网带来隐患;有时污水会堵住管道,碰到下雨天,更是臭气熏天。即便设了卫生间,用三化厕的也不多。这些未经过统一规划的卫生间污水,是否直接排入地下排水管,以及是否对地下管网及西街片区的排涝造成影响,成为部门和部分市民关心的问题。对此,专家建议,在民居、民宅的空间添设一些沉淀池,使污秽物经过处理后排出,可减轻堵塞的压力。

“古代西街住过很多文化名人、达官贵人,想必是很宜居的宝地。”

——西街街坊林先生

“现在西街除了老人和穷人,能搬到单元房的人都搬走了,街坊们开玩笑说像城中村。”

——老屋前一名老街坊

“盼了好多年,终于要保护改造了,要不我都快等不到了。”

——西街巷子口八旬阿婆

100多年前 泉州被称“文化都市”

一张英国传教士拍的黑白照片,一段古城往事

西街与东西塔,摄于19世纪末

照片摄于泉州开元寺门口,有嬉闹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大人,似乎是正在施粥的场景。

早报讯 (记者 张素萍)您知道吗,早在100多年前的19世纪末,泉州已经被外国人称为“文都”?昨日,早报征集西街古早味照片的消息见报后,在市民中引发极大的反响,读者吴先生向早报提供了一张摄于清末的珍贵照片,并向记者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黑白照片上,在一片闽南古大厝中间,东西双塔巍然屹立。这是英国传教士安妮·邓肯1902年出版的见闻录《泉之城》中的一张照片。安妮·邓肯是英国来华的传教士,她先到达厦门后来到泉州,并在泉州工作一段时间。古城泉州给安妮·邓肯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回到英国后,她将在泉州的经历写成《泉之城》。

《泉之城》分为两大篇章17节,配发了40多幅泉州老照片和素描作品。书中的文字和老照片,展现了古城泉州独有的文化精髓。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写道:“泉州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贸易中心,也是重要的政府中心,但最值得夸耀的是,它是一个文化都市。”而在介绍东西塔时,书中写道:“它们是这座城市最显著的建筑特征,位于西街,看起来像是开元寺两旁两个伟岸的卫士。据说这两座宝塔给这个城市带来好运。”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