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唱响传承“同一首歌” 传承新人的“北管梦”

qz.fjsen.com 2014-01-14 15:53  刘益清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泉州北管唱响传承“同一首歌”

古厝传来北管音。

东南网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庄子瑜 肖咸强 文/图)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

经过多年的抢救发掘,“泉州北管”在民间得以发展,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泉港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值得令人高兴的是,今天,泉州北管传承已深入人心,不管是老艺人,还是年轻人,都在唱响保护传承的“同一首歌”。

一生只唱这一曲

庄龙宗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和北管这门“非遗”艺术一起历经鼎盛到衰落又复兴的那段历史。如今年事已高的他虽无法再吟唱北管曲,但依然不忘他的“北管梦”:让更多的人来传唱北管。

在泉港锦祥社区一间普通的民宅里,我们见到北管传承人庄龙宗老先生。87岁高龄的庄老先生如今虽然咬字含糊不清,但只要一聊起北管,老先生就显得神采奕奕。“这是对我父亲唱了一辈子北管曲的最大肯定。”谈起父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二儿子庄景芳尤为自豪。

20世纪30年代,正是北管在泉港传播的鼎盛时期,无论婚丧嫁娶、宗教节庆,泉港各村无不使用北管音乐,那时的辉煌场景令庄龙宗记忆犹新。正是那段经历,让年仅10岁的他迷上了北管,并成为终生的职业。

青年时期的庄龙宗已经是当地农村艺术舞台的名流,他曾在歌剧《牛郎织女》《赤叶河》中担任主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忆苦思甜的年代,庄龙宗用他表演征服了观众,以至于让观众经常将他与角色混淆在一起。“小时候因为父亲主演的角色,我们几个子女没少挨村里同龄人的追打。”庄景芳笑着说,他父亲塑造的杨立贝(旧社会被压迫农民形象)在彼时的闽南一带,算得上家喻户晓。

“文革”时,北管一度被认为“黑曲”而被打压,许多传抄的谱册被烧毁了,演出乐器也被收缴了。庄龙宗也因为从事北管表演的缘故,被打成“右派”,家人也受到牵连……

改革开放后,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下,庄龙宗等一批老艺人逐步组织开展抢救整编北管音乐,并取得一定成功。在他的带领下,泉港山腰文化站首先组织文艺界发掘抢救北管,那段日子,庄龙宗和老艺人们凭着记忆整写曲谱,整理编印北管曲谱共四册85首。

1981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是庄龙宗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他当时代表泉州市参演。“大家都是怀着对北管的挚爱去参加那次演出的。”庄龙宗回忆道,当年乐队以业余的老艺人居多,平时还要忙自身的生计,为了能让北管“一炮打响”,他们特意放下工作,进行两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最终获得第一名的佳绩。“演唱会上,众多的古乐研究专家、教授被我唱的音乐所吸引,纷纷找我交谈、合影。”每每回忆起那段日子,庄龙宗深深觉得这辈子能唱北管是件特自豪的事。

慢慢地,庄龙宗也唱不动了,但是对北管的热爱一直未改。作为北管音乐界的“泰斗”,同行后辈经常会上门请教,各路的北管民间艺人都希望能得到他指点,他也不吝赐教。庄龙宗住的小区广场上,经常会聚集一些北管乐队在练习、演奏,邀请他下楼指教,老先生也总会把毕生的经验“倾囊相授”。“他不再唱了,但他还会听、会教,只要他还在,就是北管一笔宝贵的财富。”山腰街道文化站原站长庄玉宗如是说。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