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一张西街老照片引出“姊妹照” 几十年后再聚首

qz.fjsen.com 2014-01-20 07:41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老照片主人公的儿子珍藏的另一张母亲的照片

早报之前刊发的西街肉粽店的老照片

本月13日,早报刊登了泉州文化人陈世哲摄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一组西街老照片后,不断有读者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提供照片中人物的线索。西街122号润饼皮店的店主傅丁山告诉记者,那张刊于头版的西街肉粽店的照片中,盘着头发忙着卖肉粽的老者,正是他已过世的母亲陈缎。他的店里,还有同一时间、地点拍摄的另一张“姊妹照”。

□早报记者 蔡紫旻 石勇 实习生 周培菁 文/图

两张老照片

几十年后再聚首

“你看,你们头版的照片,我母亲是背影,两位顾客是正面,而我店里的照片,是同一时间摄影师从我母亲的正面拍摄的照片。”顺着傅丁山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店里那张被放大的老照片——一样的顾客,同样的服饰,相似的动作都说明,两张照片为同一时间、不同角度拍摄。

拍摄照片时,傅丁山也在店里,他说,上世纪60年代起,父母就在西街开店卖肉粽、做润饼皮,而照片里的两位顾客,就是住在附近的街坊。

“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炒糯米、配料,坐在楼梯口包肉粽,照片上的炉子旁边,有几张桌子,照片上的那口大锅里,是小肠和鱼丸汤,顾客买了肉粽,可以就着汤,直接在店里吃。”

1998年,83岁的母亲陈缎因病去世。一次偶然的机会,傅丁山在展板上发现了陈世哲拍摄的他母亲的照片,于是翻拍后冲洗放大,挂在店里。他没想到的是,这张照片还有“姊妹照”。

曾有台湾顾客

专程寻找老店肉粽

傅丁山说,店铺事业的变迁,也是时代的缩影。“以前,润饼皮只在冬至、尾牙、春节、上元、清明等特定节庆制作,现在润饼皮越来越走俏,我和妻子一年到头,只能在初一休息,其他时间全守在炉子前面烙饼皮。”也正是因为润饼皮销量越来越大,加上母亲陈缎年纪大了,大约到上世纪90年代初,店里就不再卖肉粽,专做润饼皮,附带销售一些主食。

陈缎做的肉粽很美味,直到她去世后,仍有顾客怀念不已。傅丁山记得,有一天,店门口几个游客模样的人来来回回经过好几次。最终停下来向他打听附近是否有一家肉粽店,店主是老人家,包的肉粽很好吃。

傅丁山拿下那张放大照片给游客看:“你们说的是她吗?”几个人看了看说:“就是她!我们以前常常找她买肉粽吃。”原来,那几个游客是台湾人,自从在西街吃过陈缎包的肉粽后,一直难以忘怀,多年之后重返西街,一心想找到那家老店与老人,没想到陈缎已经去世,而西街122号也不再卖肉粽了。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