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养老中心结伴吃玩 晚上回家享天伦之乐
“日照中心”养老 刚刚起步大有可为
青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老人白天围坐一起吃饭聊天
养老故事
日间托管老人乐呵呵
掌家人却道力不从心
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中有一项日间照料服务,与“日照中心”有类似之处。近日,记者来到晋江市青阳街道青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探访这一模式的运营情况。
人未进屋,就先闻到饭香。17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这里。一推开门,就见24名老人分成三组,围坐着三张圆桌吃饭,桌上有鱼、肉、菜、汤、馒头,大家边吃边说笑,其乐融融。
80岁的庄美华阿婆可开心了,当天她捐了1000元让姐妹伴们加菜,“前几天我娶孙媳妇,因各种原因,姐妹伴们没去让我请,我就把菜钱捐这了。”原来,三年接触下来,服务站里的老人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谁家有什么喜事,都爱互相招呼去添热闹。
午餐吃完后,有的老人留在一楼看电视,有的跑到二楼午睡去了,有的就招呼几位姐妹伴们在三楼打牌。
据悉,2010年5月,青华社区依托原青华老年协会办公楼,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010年8月,由于梅岭组团拆迁改造,服务站暂停使用。2011年元月,青阳街道办事处拨出位于湖光西路翠山苑四栋一至三层37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作为青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活动场所,开展以院舍式照顾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建立“日间托管”的服务机制,把社区老年人召集到服务站内共同学习、娱乐、聊天、休息,并且中午由社区每人补贴伙食费5元共同在服务站内就餐,使老人们每天的生活充实,充满乐趣。
“社区每个月要投入万余元用于服务站的日常花销。”青华社区居委会庄主任介绍说。
如今,服务站成为二十多名老人的第二个家庭,他们每天早上一大早就来报到,中午吃完午餐,午睡休闲后,到下午四五时才回去和家人相聚。70岁的蔡秀娥阿婆说,起先丈夫还担心她在服务站待不惯,没想到她一天不来心里就发痒,“刚开始,有些老人的子女不让老人来,担心被人说闲话,现在如果不是空间有限,都不知多少老人要来呢。”
84岁的丁玉华阿婆在服务站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日的午餐材料是她一大早去购买的。原来,服务站开办“日间托管”后,也办起了食堂。当时,曾将一家26个人口的餐饮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丁玉华阿婆便被请到了服务站。不过,她告诉记者,虽说现在不时有社工来帮忙,但她年纪那么大,要买这么一大群老人的菜实在有点力不从心。“服务站的新点正在规划中,到时能容纳的老人更多,我也要准备‘退休’了。”
老人们建立了深厚友谊,生活中互相帮助。
社会现状
日间照料养老
作用有待发挥
记者从泉州市民政局了解到,2012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达79.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1.5%,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
泉州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日间照料服务作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部分,虽然已经在城区全面铺开,但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日照中心’养老模式离泉州还有挺大一段距离。”
泉州市老龄办商副主任表示,城市受场地限制,日间照料室设置的供午睡的床位并不多,一般只有两三张床位,目前基本闲置;有的老人的思想意识还跟不上,担心闲言碎语,并不热衷到日间照料室养老;再者,社区人手少,护理人员更是紧缺,日间照料老人的难度较大。“总体而言,目前该服务在社区星星点点,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老人在服务站内有床位休息
经验分析
地缘人缘亲近
城郊推行顺利
记者了解到,日间照料室在城郊结合部反而运作得不错。比如,晋江市青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里的老人,很多是拆迁前的老邻居。商副主任表示,这是因为,因地缘和人缘关系,即便村改居后,老人们也大多相识,聚集后容易形成凝聚力。再者,城郊结合部的村落一般场地多,能为老人提供较为宽敞的平台。目前,我市的日间照料室的养老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部门正设想将几个社区连成一片,集中来推日间照料服务。
名词解释
“日照中心”养老模式
前段时间,全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第四次代表会议召开,会上提出的“日照中心”养老模式颇受推崇。其主要服务尚能简单治理、年龄多在75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早上八九点到“日照中心”,由看护人员照顾,下午五点左右回家。这里有伴、有娱乐且有人照顾,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营养配餐、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迎合老人渴望群居生活的需求。
他山之石
“日照中心”公办民营
据了解,很多省市的老人“日照中心”是公办民营,即由政府负责建设,再交民办机构运营,运营过程中政府再按每张床位给予补贴。像深圳、海口,一张床位一年补贴5000元左右,而北京,一张床位一年补贴1.5万元至3万元,各地政府政策不一。 (王洛)
本组文图:记者黄雅珊 陈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