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西街名门望族多 小巷子里藏着许多家庙宗祠

qz.fjsen.com 2014-02-13 08:12  陈丽娟 田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09年,黄守恭纪念活动,各地宗亲赶到泉州开元寺祭拜先祖(资料图片)

东南网2月1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田米 文/图)西街,不仅仅是一条街,它是古城的原点,多少名门望族,从这里出发,开枝散叶。

只是无论走得再远,游子的心中总能听到家的呼唤。多少次午夜梦回,总想着回到这里,寻根溯源,认祖归宗。

无数紫云黄氏宗亲,从世界各地赶回来,手持一首《认祖诗》,就为到宗祠前那一叩首、一炷香;历代赵氏皇族,走过辉煌和兴衰,始终守护着那册族谱,就为将来哪一天,能够回来,在宗祠前一解乡愁;董杨联宗,凝聚着更多情感,异姓族人携手努力,为了宗族的灿烂辉煌。

西街的小巷子里,还藏着许多家庙、宗祠。每一座宗祠,都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都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

紫云黄氏

四百万人的共同“认祖诗”

最近,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正忙着出书——《安平桥志》。作为安平桥的业主单位,她和这座海内第一桥接触了35年,桥上的一石一栏,皆在她的心里。

她是“燕山黄”的女儿,又是“紫云黄”的儿媳。这安平桥,恰恰就与黄家有着不解之缘。

一切要从“紫云黄”的始祖说起。

紫云黄,始祖黄守恭,唐代巨富,乐善好施。泉州开元寺,便是他捐出自家桑园所建。开元寺内的“桑莲法界”牌匾和山门的“紫云屏”照墙,就是最好的见证。如今,寺内的“檀越祠”(意为施主祠)仍供奉着黄守恭。

这位开了闽南慈善先锋的富商,并不满足于这些。裸捐完家产后,他又令五个儿子分别前往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发展自己的家系,被后人誉为“五子分五安”。

后人曾评价黄守恭一生做了三件大事:种桑、养蚕、织锦,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献园建寺,为佛教创立泉州基地;遣子外出,鼓励子孙独立创业。他的开拓思想,即使是到了如今,也仍让众人敬佩。

也正是这种家风的影响,从垂拱二年到开元年间,短短30多年间,“紫云黄”迅速发展,各房都出了进士、员外。甚至到了清光绪六年,同科文武状元皆是紫云黄氏子孙。

宋绍兴八年,安海富商集资捐建安平桥,最早便是由黄守恭裔孙黄护、黄逸父子捐资万镒,发起倡议的。

如今1300多年过去了,紫云后裔遍布全球,根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00多万人口。他们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庙,“紫云”为堂号。每次回来寻根认祖,他们都要念诵那首《认祖诗》: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2009年,黄守恭1380年诞辰暨献地建寺1323年,各地的紫云子孙云集而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那年,黄氏宗亲又做了一个开拓性的决定:允许包括黄真真在内的5位会务组女组长参与祭祀。过去,女人是进不了祠堂的。

这也让黄真真对新时期的宗祠有了更深的认识。宗祠不再只是那一叩首、一炷香,更多的是凝聚宗亲感情的纽带,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都要回来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每年春冬二祭,无论再忙,在外的游子都要放下手里的生意赶回来,在宗祠前燃那一炷香。

如今赵氏祠堂只能暂时安置在小区套房内

赵氏皇族

兴衰岁月中的共同坚守

泉州赵族总会,位于丰泽区海景国际花园城小区内。门口几个古朴的大字: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显示着它与其他套房的不同。研究会副会长赵世聪一直希望,能够集众人之力,在甲第巷重建宗祠,让赵氏子孙重回西街。

靖康之耻后,宋高宗迁都临安,把管理皇族的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设在今天的西街旧馆驿。

泉州,偏安于一隅,生活安定,适合繁衍生息。南外宗当时随带的家班,形成了后来的大小梨园,也就是今天的梨园戏;他们还从中原地区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带来罗、绢、纱、绫等新产品,传入先进技术。可以说,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赵氏皇族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外宗室惨遭屠杀,子孙四散。一直到元朝灭亡,明朝兴起,赵氏子孙才重新凝聚起来,并在西街建起了祠堂。

作为皇族后裔,赵氏祠堂的选址也颇为考究。原文锦铺境内,有一块地,其形如牛,四肢粗大,鼻上还长有角,称为犀牛。每当月亮从东边升起,就照耀在这犀牛身上,这就是泉州旧十八景之一——犀牛望月。赵氏祠堂就建在这块宝地上,大门口还挂上了李贽题赠赵氏子孙赵(恒)特峰的牌匾——乡贤名宦。

上世纪60年代,这块地被征用,改作工厂,宗祠荡然无存。受此影响,台湾等地宗亲的寻亲之路一度中断。

然而,赵氏子孙一直在坚守。晋江安海星塔村流传着“生吴死赵”的说法,为了避免惨遭屠杀,当时部分赵氏后人随了外家姓吴,但死后碑刻上仍要恢复赵姓。赵世聪说,每次看到台湾宗亲回来认祖时的那股兴奋感,都颇为感触。他们拼了老命都要保护族谱,为的就是将来哪一天,能够回来,在宗祠前一解乡愁。

3年前,一位宗亲将自家的房子捐了出来,赵氏总族搬迁至海景国际花园城内。

除了印发会刊之外,由赵世聪牵头的赵氏总族网站也于2年前正式面世,重头戏仍然在“宗亲往来”、“寻根问祖”这两个版块。

越来越多的赵氏宗亲回到泉州,认祖归宗。这一切,也使得重建祠堂的呼声越来越强。

重建后的董杨大宗祠,雕梁画栋,很精美

董杨联宗

异姓族人的共同辉煌

董杨大宗祠,是全国唯一的董杨联宗祖祠,也是唯一一个两姓联宗的宗祠。最近,宗祠筹建者杨拱照很忙。因为再过10天,正月廿四,就是一年一度的董杨大宗祠春祭活动了。届时,除了泉州近千名宗亲将参加外,更有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宗亲前来谒祖参祭。

这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几代董杨后人的努力。

南宋时期,董世兴从余杭到同安当官,不料英年早逝,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董君选。好友杨梦仁收留了这对孤儿寡母,并将孩子抚养成人。后君选以杨姓步入仕途。第六代子孙杨道宾官拜吏部右侍郎,儿子杨锡候(音)庇荫为官,并向皇帝要求恢复董姓。感动于董子杨养的不容易,皇帝赐姓董杨氏,自始,董杨为一家,但仍以杨传祠,在旧馆驿设立小型家庙。

清朝光绪年间,家庙破败不堪,董杨后人倡议:凡同姓者如果愿意捐资,可以进神主禄位于祠堂。董杨大宗祠遂成今日之规模,占地约1亩。

随后千年,董杨子孙遍及各地。

1935年,在乡绅杨孙岱的提议下,泉州董杨联谊会在中山路宝发银楼成立,开创各村轮值公祭董杨先祖的民俗活动,还举行多次董杨童宗亲联谊会代表会议,开展赈灾济贫活动,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后来,杨孙岱移居菲律宾,菲律宾、台湾等地的董杨宗亲会相继成立。

看到这样的情况,杨拱照坐不住了。在他的牵头联系下,并在台湾宗亲的帮助下,新中国成立前便成为政府部门办公地点的宗祠终于归还。

1995年,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会”联手发起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大会每年一次,由各地团体轮流举办,一直延续至今。就在1999年泉州承办第五届恳亲会上,董杨族人提议把“杨氏宗祠”改名为“董杨大宗祠”。而后,港台地区、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等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着手重建。

2004年宗祠落成后,自然成了海内外董杨宗亲寻根谒祖的“根据地”。

□相关链接

西街片区大约有20座宗祠,有的是以名人故居作为家庙,如蔡清祠、陈仲瑾故居等,但到如今,已有10来座宗祠损毁。

1.龚氏宗祠

西街古榕巷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泉州城内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同治(1862~1871年)间,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祠门画有一对门神,门上悬挂“世翰林第”匾额。

2.汪氏宗祠

位于西街旧馆驿汪衙巷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清两朝均有修葺。宗祠占地376平方米。一进祠门,门楣上嵌“汪氏宗祠”石匾额,天井两边有通廊连接正祠。正祠为悬山式三开间,小九架木结构。

3.曾氏大宗祠

始建于唐末,曾延世率义军辅助开闽王王审知入闽,定居于泉州城西龙头山。其宗祠人丁兴旺,俊彦辈出。有“一门四相”、“曾半朝”之美誉。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时被拆改作油厂、仓库,2005年复建落成。

4.阮氏宗祠

位于西街孟衙巷,阮氏源于商代阮侯国。汉代,阮氏有一支徙居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历三国至晋,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因此阮氏的郡望为陈留。陈留尉氏南迁后,在福建发展,并传到台湾及海外东南亚等地。

5.朱鉴祠

位于西街甲第巷内,建于公元1477年。祠堂的主人朱鉴系举人出身,官授予监察御史,晚年擢升山西都御史职。朱鉴之父朱则文曾因孝敬老母而感动皇帝,皇帝钦赐“孝感动天”牌匾。后来,西街便有了孝感巷。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