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改造公园挖出南朝古墓? 墓主或与武则天族系有关

qz.fjsen.com 2014-03-15 07:31  吴月芳 田米 郭冰德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墓地,该残存墓室长约2米、高0.8米、宽1.3米

东南网3月15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时尚,不仅仅是在生前可以拥有,也可以在“身后事”上花心思。昨天,距离泉州潘山疑似“招贤院”200米的地方,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挖掘清理了一处南朝晚期的仕人墓(一般指文人之墓)。

虽然没有墓志铭,随葬几乎为零,甚至被建筑工地挖坏了半部分,但多样的墓砖纹饰还原了千年前泉州“中产阶级”的墓葬时尚。

俗话说“先有丰州,才有泉州”,潘山正好处在丰州与泉州市区的交界带,而且在唐五代的时候,王审知在这一片区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文物部门一直关注着丰州、潘山附近区域,最近也有市民掌握了这一新的墓葬线索,并报告给泉州市博物馆。昨天考古队员就对位于潘山糖厂的墓葬进行了挖掘清理。

墓葬呈长方形,四周有防水的渠道。经现场测量,残存墓室长2米、宽1.3米、高0.8米,其中一面墓室已被破坏。考古人员表示,预计原来的墓室长度达4米、高1.3米,原来的宽度仍保留着。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佳平主任说,从墓葬的风格看,可以确定是南朝晚期,即“宋齐梁陈”中“陈”的年代。

清理挖掘现场后,除了一个破损的青瓷盘口壶,和比较完整的墓砖堆砌外,没有别的发现。但多样时尚的砖面纹样,让人无限猜想。

从墓室挖出的砖有很多种图案:叶脉纹、篦梳纹、铜钱纹,以及带有“中”和“大方”字样

悬疑一:墓主是谁?

仕人的墓里难道没有墓志铭?范佳平说,在泉州,唐代以前的墓葬,还没有发现墓志铭的,北方有过。泉州发现最早的墓志铭是五代时期的,在不远处丰州发现的司马王福墓里,司马是官职名。

至于木棺和人骨,泉州温润潮湿的气候,现在已发现的泉州能保留的木棺材是明代以及清代的。这座千年前的古墓,没有棺材和人骨是很正常的。

考古爱好者王赞成表示,就在这座南朝墓的前方,有早期泉州到永春的官道。附近的天公山,是历史上南安官府祭天的地方,周边片区发现了许多古墓葬。最近在潘山另一处古墓葬里,考古人员还清理出双系罐一个,玉碧足碗两个。除了碗底釉色有些剥落外,三件陶瓷整体保存完整。

悬疑二:纹饰何意?

从烧制材料看,这里用上了青砖、红砖;从形状分,方形砖最多,楔形砖方便制作墓的造型;细看墓砖上的花纹,分为铜钱纹、篦梳纹、叶脉纹,还有的墓砖写着“中”、“大方”字样……要知道,烧制这样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砖头花费不少。南朝时期泉州普通百姓的墓葬,咱们考古人员也发现过,只是土坑埋葬而已。

铜钱纹是大家熟悉的“圆形方孔钱”造型,这个意思不难理解。篦梳纹的砖上刻有一把梳子,范佳平说,没准墓主人还是位女性呢!叶脉纹是祝福家族“开枝散叶”和“多子多福”。

图案还好领会,有的墓砖雕有“中”和“大方”字样,又是什么意思呢?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黄伟推测,雕有“中”字的墓砖,应该是表达“中国”之意。2005年在潘山糖厂附近,就发现过雕有“中国”字样的墓砖。“中国”这个称呼原来指的是“中原之国”,后来意义逐渐扩大,变成了整个国家。墓主使用这样的文字,或许希望表达闽南地区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黄伟还说,“大方”应是从“大芳”演变而来,在泉州其他墓葬中也有发现,意在赞扬墓主德行“如香气一般芬芳”。

最近,在潘山另一个墓葬发现的双系罐(左)和玉碧足碗

悬疑三:是武吕墓?

拥有“中”和“大方”墓砖字样的,不止昨天这一处,但都有着共同的指向“武吕墓”。“武吕”是人名吗?其实专家们对此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是同一宗族墓葬群的标志,也有专家考证“武吕”是武惟良之族人,而武惟良是武则天的堂兄。

自1939年至今,在泉州市辖区内发现墓砖上印有“武吕”等铭文的唐墓13座之多,分布在安溪、晋江、丰泽等地。墓砖上铭文大都包含“武吕”、“大方”、“中”、“己巳”等铭文。

1939年参加安溪唐墓发掘的庄为玑教授在《1939年安溪唐墓考古记》中表示,“武吕”说的是墓主人是武惟良的族人,武惟良是武则天的堂兄。武则天欲借武惟良之手杀害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武则天又把此事归罪于武惟良等,尽杀之,又让其家族改姓“蝮氏”。武惟良被杀后,族人为逃避武则天的迫害,南迁到当时蛮荒海隅的泉州,并摒弃侮辱性的“蝮”姓,恢复“武吕”名号。

历史真相或许难以辨清,但从几座墓葬砖上所印“武吕”的铭文来看,有的仅此两字,有的是与爵位、官衔连在一起,有的是与吉祥之语连在一起,绝不是一般草民所使用的款式。

相关报道>>>

改造公园 挖出南朝古墓?

泉州考古专家认为或与武则天族系有关

出土古墓的墓砖上刻有文字与图案

东南网3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郭冰德 文/图)泉州市丰泽区北峰潘山旧糖厂一带发现一处南朝或唐代早期士大夫阶层人士的古墓。昨日,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挖掘工作,认为或与武则天族系“武吕”有关。

损坏严重 仅余部分棺床

这个古墓的位置在五代的招贤院遗址周边,在目前正在改造的潘山公园里。

导报记者闻讯赶到时,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队员和工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清理掉积土。

据了解,这个古墓是前天工人在施工时无意中发现的,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后,从坟墓的建制和墓砖等判断,这不是普通人的墓葬。但可惜的是,古墓的东北侧山体已经被挖走,剩余的部分不到整个古墓的1/5。剩下的棺床部分,长约2米,宽1.3米,高0.8米。

挖掘出来的墓砖有10多块,每一块长30多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五六厘米。

考古人员清理后发现,墓穴已经是空的,里面没有完整的陪葬器物,仅发现一件变为碎片的盘口壶残件。

据介绍,南朝时期墓葬大多会把亡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做成陶瓷模型,放入墓穴中陪葬。

因墓中没发现随葬品,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认为,此前古墓可能遭盗。

潘山新发现的南朝晚期墓穴中的文物 图片来源:东南早报

墓主显赫 或建于南朝?

“这个墓主身份尊贵,地位颇高,应该是士大夫阶层。但具体是谁,墓内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还不清楚。”泉州博物馆考古部范佳平主任介绍称,根据古墓形状、墓砖尺寸、砖的纹饰以及破损的出土器物釉色、质地等来看,初步鉴定为南朝时期的坟墓。

值得注意的是,古墓的墓砖有4种纹饰,包括古钱纹、叶脉纹、篦梳纹和几何纹。而几何纹饰的砖头,大多出现在南朝,一般在承圣四年左右。

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墓砖上方发现留有“大方”、“中”等字样。“中”字和“大方”铭文在南朝古墓中已经发现多次,考古人员介绍,“中”字的意思尚不得而知,“大方”则代表道德高尚,是非常吉祥的铭文。根据考古资料记载,这样的字样几乎都出现在“武吕”唐墓群中。自1939年至今,在泉州发现墓砖上印有“武吕”等铭文的唐墓有10余座。

据此,刘志成认为,这个古墓可能也是唐高宗时期的。

墓主或与武则天有关

墓主人是身份显赫的士大夫,是武吕吗?如果是,武吕又是谁?

关于武吕其人,1939年参加安溪唐墓发掘的考古专家庄为玑教授在《1939年安溪唐墓考古记》(《海上集》)中认为:“武吕”武惟良之族人,可断言也。据了解,武惟良为武则天的堂兄,其于乾封元年(666年)被武则天设计杀害。有文史专家说,武惟良后人为避灾祸,远避闽南,武吕或为武惟良后人或族人,不过也有一些文史专家持不同见解。

但不管如何,专家均认为,对潘山进一步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古代泉州城的变迁历史。

相关报道>>>

潘山发现南朝晚期砖墓

发掘出高档陪葬品,墓主应是达官贵族

墓穴中发掘出不少刻有钱纹、叶脉纹的砖

刻有钱纹、篦梳纹、叶脉纹等多种纹饰的墓砖上,印有“中”、“大方”和“大方贵”等文字;整座墓穴已遭破坏,考古人员从残存的墓室里发掘出盘口壶、炭炉残件等陪葬品。昨日,泉州市考古队在市区潘山原糖厂宿舍区一带的工地上,发现一座长方形砖墓,墓主身份成谜。考古人员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座南朝晚期墓葬。这座古墓与去年4月发现的疑似唐五代招贤院遗址相距仅200米左右。

□早报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

墓砖刻南朝流行纹饰

昨日,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范佳平、考古部文博助理馆员黄伟抵达现场,对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古墓墓室全部由砖垒砌,墓内四周设有防水的水渠。古墓残长2米、残宽1.3米、残高0.8米,考古人员推测完整墓室长度为4米左右,高约1.3米。

“这是一座长方形砖墓,根据规制和出土器物,可以推断古墓年代为南朝晚期。”范佳平说。

墓室内壁由青砖和红砖两种墓砖砌成,墓砖纹饰有钱纹、篦梳纹、叶脉纹,这些纹饰在南朝时期很流行。此前出土的丰州皇冠山墓葬群,墓砖亦有篦梳纹、叶脉纹。

该墓墓砖又分楔形砖和方砖两种,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高约6厘米。墓砖上分别印有“中”、“大方”、“大方贵”等,这与泉州发现的10多座“武吕”唐墓的墓砖铭文十分相似。

考古人员解释,有些墓砖上将“大方”刻成“大芳”,意指墓主品格高尚、香气芬芳,而“大方贵”有可能是品格高雅、大富大贵之意。至于“中”的寓意,则有待研究。

盘口壶

高档陪葬品 墓主应是达官贵族

考古人员相继发掘出盘口壶、碗、油灯残件、炭炉残件等陪葬品。从其器形和釉色来看,盘口壶烧制工艺成熟,属于同时期的“高档品”。

虽未发现墓志铭和墓主的身份信息,但考古人员根据出土器物、墓砖纹饰和文字推测,墓主应是达官贵族,因为普通百姓一般只能土葬。

考古人员介绍,目前潘山发现了南朝至清代等多时期的古墓葬群,这与潘山在泉州历史上的地位有关。丰州曾经是古泉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古时潘山地处泉州府城西北郊,紧靠武荣州(今丰州),历代统治者曾在潘山设铺、驿、市、乡、镇等,潘山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迹众多。

■相关链接

“武吕”唐墓

1939年至今,在泉州市辖区发现墓砖上印有“武吕”等铭文的唐墓超10座。根据墓的形制和出土文物,考古人员认为“武吕”墓应是唐高宗时期(649-683年)的。

关于武吕其人,庄为玑教授在《1939年安溪唐墓考古记》中写道:“武吕,武惟良之族人,可断言也(武惟良为武则天的堂兄)。”《泉州宗教文化》则说:“在闽南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还见有‘武吕’、‘吕祀’之类的铭文,可能属于同一宗族的墓葬。”另有研究者认为,武吕不可能是墓主的姓名,从数座墓砖上所印“武吕”的铭文来看,有的仅此二字,有的是与爵位、官衔连在一起,有的是与吉祥之语连在一起,故对其含义尚难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报道>>>

北峰潘山发现南朝或唐代古墓 或与武则天族系“武吕”有关

墓砖纹图案清晰可见

本报讯 (记者廖培煌 实习生王霁雯 文/图)昨日,丰泽区北峰潘山旧糖厂一带发现一处疑为南朝或唐代时期士大夫的古墓。古墓的位置在五代招贤院遗址周边。

古墓仅余 部分棺床

昨日上午,文史爱好者王先生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说,在正在改造的潘山公园里,发现一处古墓。

这个古墓是前天工人在施工时无意中发现的,听闻消息的王先生赶到后细细勘查后,从坟墓的建制和墓砖等判断这不是普通人的墓葬。但可惜的是,古墓的东北侧已被挖走,剩余的部分不到整个古墓的1/5。剩下的棺床部分,长2米左右,宽1.3米,高0.8米。

墓主身份显赫

考古人员慢慢清理后发现,墓穴已空,里面没有完整的陪葬器物,仅有一些破损的陶器。据介绍,南朝时期墓葬大多会把亡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制成陶瓷模型,放入墓穴中陪葬。

“这个墓主身份尊贵,地位颇高,应该是士大夫阶层。但具体是谁,墓内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还不清楚。”泉州博物馆考古部范佳平主任告诉记者,根据古墓形状、墓砖尺寸、砖的纹饰及破损的出土器物釉色、质地等来看,初步鉴定为南朝时期的坟墓。

挖掘出来的墓砖有10多块,每一块长30多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五六厘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墓砖主要有四种纹饰,包括钱纹、叶脉纹、篦梳纹和几何纹。而几何纹饰的砖头,大多出现在南朝。

另外,在这些砖的上方留有“大方”、“中”等字样。根据考古资料记载,这样的字样几乎都出现在“武吕”唐墓群中。据此,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认为,这个古墓可能是唐高宗时期的。

出土的钱币纹、叶脉纹、“中”字等砖纹。

“武吕”含义尚无定论

墓主人是身份显赫的士大夫,是武吕吗?如果是,武吕又是谁?

关于武吕其人,1939年参加安溪唐墓发掘的庄为玑教授在《1939年安溪唐墓考古记》(《海上集》)认为:“武吕”,武惟良之族人,可断言也。据了解,武惟良为武则天的堂兄,其于乾封元年(666年)被武则天设计杀害。有文史专家说,武惟良后人为避灾祸,远避闽南。武吕应为武惟良后人或族人。

当然,也有文史专家认为,在泉州各地还见有“大方”、“武吕”之类的铭文,可能属于同一宗的墓葬。有专家认为,武吕不是墓主的姓名,几座发现的墓墓砖上的“武吕”有的仅这两字,有的与爵位、官衔连在一起,有的与吉祥语连在一起,其含义尚难解释。

王先生说,潘山在古代泉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丰州辖区内,也位于泉州与丰州交界处,存在大量历史文物古迹。在这里发现了五代之前的古墓,这也证实了潘山的地位和历史层次可以推得更早,起码在唐代甚至南朝以前就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安葬地。文物部门表示,对潘山进一步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古代泉州城的变迁历史。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