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座码头曾是泉州“生命线” 因大桥建设逐渐消失
“九星连珠” 千年古渡藏身江滨路下●追踪 9座码头曾是泉州“生命线”
田安大桥下,一直关注泉州古渡口的退休教师陈清泉带记者仔细寻找第八、第九古渡口的遗迹。 如今在泉州提起消失的“第九码头”,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但说起“第一至第八码头”,一些年轻“后生家”连听都没听过。 城南曾有9个古渡口,《“九星连珠” 千年古渡藏身江滨路下?》报道(早报20日A16、A17版)引发关注。原鲤城区政协文史办主任吴健康联系早报并介绍,他从小在海滨街道水门社区一带长大,半个世纪来,经历了第一码头到第九码头建设、辉煌和衰落的全过程,“几年前,随着第九码头的消失,作为宋元延续至今的古刺桐港活化石——泉州内港码头,就完全变成市民的记忆了”。 □早报记者 赵鹏云 潘登 文/图 9个码头得名源自 1961年所建码头 吴健康说,泉州内港码头是古刺桐港的老港区,一般指晋江下游、顺济桥以南至原泉州造船厂船坞以北,靠近泉州市区地段一连片的港区,老泉州人大多不用这个称呼,通常称其为“南门码头”、“后富美码头”。第一码头到第九码头的命名,其实是始于1961年新码头的建造。 “虽然民国时期泉州内港航运相对于陆路运输更发达,但那时的码头非常简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几乎没有改变。”吴健康说,直到1961年结合市区防洪堤建设,才改自然坡岸为岸线总长870多米、十余个泊位一字列开的驳岸式码头。这些码头停泊位适用范围,结合地理位置、交通节点等要素,分别划分为第一码头、第二码头、第三码头、第四码头、第五码头、第六码头、第七码头、第八码头和第九码头共9段,其中各段码头内又依泊位(渡口)分编了不等的组别,如第三码头第5组、第九码头第1组等。 泉州人十多年间 物资运输生命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泉州市陆路交通运输水平较低。据吴健康查证,1965年至1978年,泉州汽柴油年销售量连续14年在60吨至80吨之间,汽车年货运量也在1.2万吨至4万吨之间。而同期以木帆船为航运主力的泉州内港码头,年吞吐量却在12万吨至25万吨之间。可见,当时与泉州的工农业生产、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以及国防军事战备物资,绝大部分都在泉州内港码头吞吐,“如果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晋江是泉州人的母亲河,那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港航线及其码头,则是泉州市民源源不断的物资生命线”。 吴健康说,由于内港码头全线紧贴着防洪堤,是一个亦堤亦路亦码头的开放式港区,装卸作业空间相对狭小,且港区内没有任何配备仓库,货物堆场十分有限,面对日均700吨的港口吞吐量,货物装卸只好采取“日产日消”的突击办法。 2座大桥先后建设 9个码头逐渐消失 吴健康回忆,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把内港码头以第四码头为界,截成南北两段。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晋江泥沙淤塞严重等因素,第一至第七码头逐渐消失,除了原第六码头位置仍在供一些小渔船停泊外,其余6个码头均已不见踪影。 吴健康说,1984年和1987年,为提高靠泊能力,有关方面在第八、第九码头处,建造了2座钢筋混凝土码头,把两段码头基本连成一片。此后,经过有关方面不断投入、多次技改,第九码头达到了3个200吨级、3个500吨级的靠泊能力。自此,由第八、第九码头合并而来的第九码头,成了泉州内港第一至第九码头的缩影。 2011年前后,随着田安大桥的建设,第九码头搬迁,“第九码头”这个名字也成了历史。 记忆中的九座码头 第一至第九码头如今已变成回忆,它们的具体位置在哪,曾经承载过怎样的历史使命?根据吴健康先生的讲述,我们逐一梳理。 ●第一码头 始于顺济桥头至海关口渡头,码头由一段石砌驳岸和一条伸向江里的斜坡码头组成。驳岸上木麻黄树下的场地,均被堆积着用舢板从江中采上的黄沙,“新桥溪淡水沙”在市民当中久负盛名。斜坡码头可不受潮水限制,用人力车装载货物起落水(即船只货物装卸),在平时可供周边居民洗刷衣物、挑取饮用水,战时可作海军登陆艇靠岸滩位。 ●第二码头 自海关口渡头至富美旱闸,该码头由比较简陋的石砌驳岸码头和一个简易渡头组成。经渡头南侧、富美宫前的壕沟,摇小船就可以抵达聚宝街车桥头的来远驿。该码头以停泊来自城东、东海及惠安、晋江渔船为主,其舶来的海鲜、咸鱼、蚝(贝)壳都在这里上岸。在此落水的货物,一般是与渔民日常生活或生产捕捞相关的物品,如火柴、鱼篓、冰块等。 ●第三码头 自富美旱闸南侧起擦过八舍后尾西段至后山旱闸,该码头是由3个驳岸式泊位和若干人工装卸渡头组成。这些泊位主要供输入木材、水泥、工业用沙、水果、腌果脯等的船舶停泊;渡头是供输出红柴(用于熬汤来浸染船帆、渔网、渔民服的荔枝木、薯榔等木料)、砖瓦、瓷器等较小型船舶停靠装船。这里有一座女工队小屋,供她们开会、休息和存放工具。 ●第四码头 这是一段最小的码头,大抵对应于防洪堤内厂口街北段,没有正规的泊位或装卸点,仅有一个阶梯式的渡口。但是,这个渡口却有不少来自蚶江、海尾、溜石等近海渡口的渡船在此上下客,渡口边的两棵茂密榕树是往来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地方。现在的泉州大桥正是从这里跨过江面。 ●第五码头 正对于防洪堤内厂口街地段,该码头由两个非常标准的驳岸式泊位。7艘50~60吨级驳船、4艘40吨级驳船,常年基本停泊在此码头。这些驳船盘运来的加拿大小麦、日本化肥、泰国原糖、印尼剑麻及国内各航口运来的日用百货、食品烟酒、五金电器等基本于该码头上岸,泉州发往各港口的龙眼干、茶叶、食糖、蜜饯经常在这里装舱。这是泉州内港最为繁忙的码头。 ●第六码头 北面紧挨第五码头,南面至盐业仓库(旧盐馆)前旱闸,该码头由一个120吨级驳岸式泊位、一片轮船锚地和一个阶梯式渡口组成。泊位为主安排运载食用盐等各类盐的船舶停靠、装卸;锚地常年供3艘150千瓦拖轮和1艘120千瓦拖轮锚泊,港区内检查船、引水船也锚泊在此;渡口是来自晋江海尾、仙石、蚶江、六陡、溪头等渡口的渡船停泊在此。 ●第七码头 北面紧挨第六码头,南临灯荣旱闸北侧。该码头是一个平台与斜坡相联结的革新型驳岸,即在泊岸平台的外沿顺涨退潮方向加砌一条石斜坡缓缓入江。这个码头主要供运载木材、毛竹入港的福州、泉州惠安木帆船停泊、卸货,有时也分担其他码头调剂过来的船只停泊、装卸。港口输出的油漆、松香、松节油、农土产也常于这里装船。 ●第八码头 位于灯荣旱闸前,这里有2个驳岸式泊位和1个阶梯式渡口。第一组驳岸上圆柱式的吊杆显得与众不同,泊位较常安排运载木材入港的船只停泊、卸货;靠南的第二组泊位较常供运输煤炭入港的船只停泊。此渡口既供周边居民洗衣、挑水,又可供港区内各种船只的船工划小船上岸办理签证、上街购物。 ●第九码头 北从灯荣旱闸南侧起,止于泉州造船厂船坞,至1968年2个120吨级泊位投产后共拥有3个驳岸式泊位的码头。由于港区道路从这里的灯荣旱闸拐入防洪堤内的新街,故这里货物堆场比较宽阔。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该码头建成启用至八十年代中期泉州大桥建造前20多年间,从港口以北航线港口运来的煤炭几乎是靠泊在这里,此处一直是煤炭专用码头。 |
- 2014-03-20古泉州城南“九星连珠” 千年古渡藏身江滨路下?
- 2014-01-10泉州拟投700万元整治洛阳古桥 启动下游河道疏浚
- 2013-07-17都市岸边人
- 2013-06-04泉州海丝遗迹 文兴码头印经塔遭沥青黑渍污损
- 2012-08-25探寻“官厅万宝” 石狮蚶江古渡口神秘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