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藏宝图”之会通巷濠沟墘 会聚通商此巷中
会通巷68号,门楣上斑驳字迹见证百年沧桑。
会通巷68号
门楣字迹斑驳
燕尾屋脊高耸
在肃清门广场旁,有一座三落三开间古大厝,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门楣上斑驳可见的“方德古×”见证了古厝百余年来的沧桑。奇特的是,虽然看不清门楣最后一字,但是“方德”二字却与临巷濠沟墘的“方德堂”相同,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高耸燕尾屋脊
前古厝后阁楼
晴朗的午后,王先生坐在肃清门广场的木椅上,隔着窄窄的会通巷,对面就是自家老宅。斜阳下,古厝屋顶因前不久刚补了数块红瓦,新与旧交替,更显沧桑古朴。
与其他古厝马背脊不同,会通巷68号的古厝,不仅建成燕尾屋脊,而且最后一落还有栋罕见的两层阁楼。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或寺庙屋顶才可使用燕尾屋脊,这不仅令人遐想古厝是否曾出过官宦人家?
“古厝是阿太(即曾祖母)那辈人建的,具体的故事我们这辈不甚了解。”王先生依稀记得,小时候一家子住在古大厝里,当时古厝为三落三开间两举头,后排的两层阁楼与前座古厝年代相仿。
据介绍,老宅总占地六七百平方米,其中阁楼每层有4间房,外加一厅堂。前落祖厅横梁上,“八仙过海”的彩色图绘依然清晰可见。
百余年老宅
曾数度修缮
“古厝至今有百余年历史!”历经岁月侵蚀,如今阁楼二层的地板已近坍塌,无人敢入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本全系木头构建而成的前座古厝,遭受破坏严重,后人遂将古厝改建成木砖结合的形式,而阁楼仍保留最初的建筑形态,除一面砖墙之外,三面皆为木结构。这些年来,为保护古厝,王家人数度修缮古厝。
王先生指着古厝门楣上的“方德古×”说,四个字曾被白色涂料掩盖,近年来他慢慢清洗,才使其显露“庐山真面目”。至于最后一字究竟为何,王先生直言他也不清楚。
住在巷中的一位老阿婆回忆,古厝的建造者,或与濠沟墘的方德堂主人一样,都是吃斋念佛之人。“当年这一带,有多处私人庵堂”。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