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村支书掏钱装路灯交电费 南安杏埔不再“暗摸摸”

qz.fjsen.com 2014-03-31 08:27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南安杏埔5000多村民夜路不再“暗摸摸”

由村支书洪建南出资装的路灯整齐地排在村道两边,从此晚上不再“暗摸摸”。

早报讯(记者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近日,早报编辑部收到一封来自南安霞美杏埔村村民的来信。信中说,新上任半年多的村支书洪建南个人出资30多万元,为村里装上了近200盏路灯,还负担路灯电费,结束了5300多名村民多年来“暗摸摸”的夜间路历史。

村民在信中说,这样的好支书,值得好好赞一下。

接到来信后,记者到杏埔村进行了采访。

■村民来信 村支书为咱装路灯

写信的是杏埔村村民洪建成。他在信中说,杏埔村是省里闻名的地毯草及花木产地,几乎家家户户以种植地毯草、花圃和树苗为生。一到销售季节,村民们都得起早贪黑地干活。

虽然村里早就通上了水泥路,但却是霞美镇十几个乡村中少有的尚未安装路灯的村落。一到傍晚,路上一片漆黑,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不久前,一位女村民因种植地毯草晚归,与同村一名骑着电动车的村民相撞,两人都受伤住院,其中女村民头部受伤,花费了数万元医药费。

之后不久,村支书洪建南出资30多万元,在村里各主要道路都装上了路灯,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村里一下“亮如白昼,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干活晚归而担心发生事故了”。

洪建南还捐资为中学修了省级女足基地

■实地采访 有了路灯治安好多了

“哦,这件事啊,村支书把路灯装了之后,好多村民都夸他呢!”记者根据来信找到南安霞美杏埔村村民洪建成家中时,洪建成在外面忙活。在等待洪建成的间隙,获知记者来意的周边的邻居便啧啧地称赞起村支书。

记者随后找到了杏埔村老人协会会长洪定欠。洪定欠告诉记者,确实是村支书洪建南个人出资,为村民装上了路灯。

他说,村里有一条道路是省道306线和307线的交接线,过往车辆很多,南安到丰州、南安到泉州高铁站、泉州到霞美的客车和公交车都从那里过,来往于泉州、厦门、南安的货车、土方车也很多。路灯安装之前,这段1公里多的村道一片漆黑,确实发生不少交通事故。

除了交通事故,村民们还得担心夜间出没的小偷,村里不少村民家中都曾遭过贼。老人协会常务副会长洪振南家三层楼的房子,小偷三两下就攀爬上去了,有时连主人睡觉时脱下挂着的衣服都被钩走。主人听见狗吠声,起床查看时,小偷在一片漆黑中早已逃得不见了踪影。

“路灯安装之前,几乎每个月都会传来有人家里被偷的消息。”洪振南说,路灯装了之后,村里亮堂多了,治安也好了很多。

支书直言 “电费我出,我在灯在”

洪建南是2013年9月上任村支书的,当年年底他就开始为村里安装路灯。他为村里及周边共长约4.5公里的主要道路安装了近200盏路灯,每隔30米左右一盏。

2014年春节前,经过半个多月的安装,路灯终于装好了,村民们都乐坏了,可转念又忧心了起来:“这安得起路灯了,也要付得起电费才有用啊。”

80多岁的阿婆伍润(音)和60多岁的阿婆伍玲(音)都担心地说,村里安装路灯之前,有些沿路的村民也会在自家门口安上一盏灯,但并不经常开。村里曾经试行过一个月补贴村民5元电费,让沿路村民将门口的电灯打开,但电费仅补贴2个月就停止了,村民便不再开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只要我在职一天,就不会让路灯熄灭。”老人协会将这事跟洪建南一说,洪建南很爽快地留下这一句话。如今,村老人协会常务副会长洪振南专门办了一张银行卡用来存电费,洪建南每次往里面存2万元,卡快没钱时,洪振南一个电话,洪建南就立刻汇钱进去。

现在,每天晚上6点30分到第二天清晨5点30分,杏埔村的路灯都会准时亮起来。

■支书面对面 捐资做实事有意义

记者采访完村民后不久,洪建南回到了村里。谈起为什么走上慈善道路,他说,“主要是心态,我打算今年的佛生日就不怎么做了,还是捐款做实事比较有意义。”

在洪建南的名片上,有好几个头衔,他既涉足建设工程公司、道路设施公司,也经营园林工程公司和投资公司;他既是南安市政协委员,也是南安市足协副主席。

之前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泉州,任杏埔村支书后才经常回村里,对村里的问题也才更关注。注意到村里几十年来没有公共路灯之后,他决定自掏腰包安装路灯。

百万捐资助学 建省级女足基地

他另一项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慈善事业是,为坐落于杏埔村的宝莲中学捐资助学,尤其是在宝莲中学建成一个全省女足训练基地。

“前年到现在,他总共为学校捐助100多万元,主要用于修建足球场及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宝莲中学陈校长说。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