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院知识产权案件逐年递增 10年结案2538件
关联案件、特许经营合同案件较多 关联案件较多,也是知识产权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如2004年、2005年音像制品复制权纠纷系列案,2010年的网吧著作权侵权纠纷系列案等。关联案件中,由于权利人起诉多采取公证保全方式进行取证,侵权证据较为充分,侵权人对侵权事实争议不大,权利人主张索赔数额较低,大多只有数万元,故关联案件的调解撤诉率相对其他案件而言较高。 自2008年4月1日起,《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特许经营合同纠纷确定为“知识产权纠纷”中的第三级案由,纳入知识产权庭的审理范围,泉州中院至今计受理特许经营合同案件126件。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所涉法律问题较为复杂,审判实务存在许多难题。如被特许人以外地人居多,多为低收入或无稳定职业者,经营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特许经营合同普遍不规范,甚至特许人不具备开展特许经营的资质等,一旦经营达不到预期收益,双方便产生纠纷。 商标侵权纠纷,九成以上为售假 自2011年以来,泉州中院民三庭受理销售假冒商标商品案件287件,其中,90%以上为售假案件。 售假行为多发于小商品市场,售假者多为个体工商户,他们多在小商品市场内租赁柜台,零售或批发价格相对低廉的日常生活用品。被假冒的注册商标,一般为相关行业的知名品牌。由于进货渠道不规范,大多侵权者无法提供进货合同、发票等有效凭证,造成侵权商品来源不明。部分案件在原告提起民事诉讼前,被告就已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或被追究刑责。因此,原告往往拿着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刑事判决书,作为主要证据起诉,要求被告除承担售假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外,还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司法保护举措】 创新审判方式,完善专家陪审制度 知识产权纠纷类型多样,案件数逐年递增,对此,泉州中院也创新了审判工作方法。 比如,为服务“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泉州中院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作品和自主品牌的司法保护力度。派员走访市知识产权局、文广新局、工商局及泉州名牌研究会,共享“知识产权专家库”(30名专家)、“版权鉴定委员会”(27名委员),开展共同走访企业、开设法制讲座、组织案例旁听、选择专题调研等4大版块联建活动。 同时,法院也完善知识产权专家陪审员制度。针对知识产权纠纷技术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聘请13名相关产业的资深技术专家、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案件,弥补法官有关专业知识的不足,进一步提升案件审判质量和水平。注重发挥技术专家、专业人士在解决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技术事实认定难题中的作用,增强司法民主性和公正性。 另外,法院还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各类公共平台的搭建。发出司法建议3条,积极建议有关产业园、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创意保险箱、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融资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
- 2014-04-23德化法院知识产权庭揭牌 对外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 2014-03-04泉州市科技局局长:知识产权被侵犯应积极维权
- 2014-02-17“海关备案”维权首战告捷 商标权利人获赔十万元
- 2013-12-09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最高50万元 最长不超过2年
- 2013-12-05最高法开审“3Q终极战” 腾讯要求道歉并赔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