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残疾人组社“耕种”新人生
南安市向阳乡的深山里奏响命运交响曲:他们不等不靠,自发组织泉州首家残疾人合作社,互相弥补缺憾、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做“当代农夫”,闯出一片广阔天地
社员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核心提示
在南安市向阳乡的深山里,有这样一群残疾人:他们不等不靠,自行“造血”,创办泉州市首家残疾人合作社——山夫生态农业合作社:
理事长林连生失去右臂,却有经济头脑;
社员吴俊水左眼失明、右眼近视2800度,但能说会道;
社员林清香右腿残疾,却是农活能手;
社员老李轻度智障,却有强健有力的好身板;
……
创社的12名社员中,2人上肢残疾、2人眼部残疾、2人轻度智障、6人下肢残疾,他们互相弥补彼此的身体残缺,发挥各自的优势,他们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共同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 陈森森 通讯员 颜国泰/文 记者 林劲峰/图
看着长势旺盛的蔬菜,林连生(左)和施良机(右)十分高兴。
身体残缺
就业屡屡受挫
在南安市卓厝村,蔬菜大棚内的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太阳西照,记者看到林连生右手空荡荡的袖子在微风中晃动,而左手正娴熟地采摘新鲜的空心菜。
初见林连生,他身材瘦弱,让人很难想到眼前这个就是带领残疾人致富的山夫生态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就是这位林连生,用他残缺的身躯为妻儿撑起了一个家,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打拼出一番事业,用自己博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这个理事长不简单!身为残疾人,他能让原来无一技之长、生活贫困潦倒的一批残疾人富起来,并成为当地响当当的蔬菜种植销售乡土人才。”村民老吴竖起了大拇指。
失去左臂的林连生,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林连生中专毕业后,当过超市职员、印刷工人,虽有计算机二级证书,却遭到超市以专业系统知识的刁难,他知难而退。
随着阅历的增加,林连生开始筹备创业的事情。他开过澡堂、开过小卖部,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无论残疾人多么努力,总是要比正常人艰辛。”
残疾人难,深山里的残疾人更难。大山里的时间好像凝固了,连残缺的遗憾也一起凝固。
“山上信息、交通不便,大山里的残疾人很少走出社会,有很深的自卑感。”即便尝试走出大山,他们也适应不了山下的生活。
林连生和盲人吴俊水曾经尝试过简单的手工工艺品制作,毫无经验的他们非但没挣着钱,还被无良的商家骗走2000多元。他们两人找到一个厦门厂家,对方承诺收购产品,在交完培训费、买完材料后,做好的样品却被以种种理由拒绝收购,那些培训费用和材料钱就这么打水漂了。
左腿不便的林云水在维修微耕机
创社艰难
遭遇冷嘲热讽
林连生虽然个人创业多次失败,但残疾人外出务工遭歧视的伤痛时刻刺痛着他的心。倔强的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又一次奔波在创业的征程上。
“一个残疾人做不了什么事,联合起来却可以互助互利,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抱团发展。”2011年,林连生召集了乡里各个村的残疾人,将成立残疾人合作社的想法和发展思路一一向他们讲述。刚开始,合作社的启动资金要靠社员自筹,每个人要投入1万元,这让许多本想入社的残疾人直接“退避三舍”。
“几个身体残缺之人,还想做起这份靠天吃饭的蔬菜种植,真是痴人说梦。”
“你以前从未干过农活,1万元投进去,能收回来吗?”右臂残疾的施良机想入社,却遭到家里人的反对。
说起这件事,施良机双眼泛红:“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我不比别人差!”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到合作社里,在村民诧异的眼神和冷嘲热讽中开始艰难的蔬菜种植。
回忆起创社之初的场景,林连生不由得感慨起来:“深山里的1万元,对于我们残疾人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资产。为了筹措资金,前前后后做了半年有余的思想工作,才凑足12名社员,东拼西凑凑出1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2011年10月,在林连生带领下,山夫生态农业合作社成立,社员12名,每人出资1万元,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施良机单手提壶浇菜
大雨侵袭
首批作物差点颗粒无收
2012年,春季多雨,播种时间一再耽搁。
作为理事长的林连生深知,从去年11月等到今年的4月,长时间的耕作空窗期,会让原本信心不足的社员更加心生退意。所以,只要天气一放晴,他就赶紧组织社员去播种。谁知晴空霹雳一声响,暴雨骤降,12个人当场呆住了,久久才回过神来。刚刚在2亩多地里撒下的空心菜种子,还没来得及盖上薄膜,就这样被雨水冲走了。
这场大雨发生在合作社正式启动劳作的第一天。
大雨冲走的,不只是空心菜的种子,更是社员心中独立创业的种子。这让本来就羸弱的合作社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社员一个个都陷入绝望的深渊。
视力残疾的吴俊水说:“我们不顾家人的反对,东拼西凑资金来参加合作社,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片空心菜上,没想到却被冲走了。”
“所有的希望一下子被浇灭,心里乱成一团。” 施良机说起了当时的心情。
失望之余,社员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我们赶紧打电话问有经验的老农,对方说要用耙子重新把种子耙一遍,然后用地膜覆盖起来,防止种子流失。”别无他法,只能补救,12名社员在风雨中坚持着。
不甘心的社员们带上耙子把被雨水冲走的种子尝试耙回田间的土垄里。这样的努力收到了回报,一个生长周期后,他们的首批“作品”出炉了。“虽然受到冰雹大雨的影响,空心菜产量有所减少,但质量很好,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回想当时,施良机仍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
“第一次种植虽然没有赢利,但总的来说,没有出现亏本,这也坚定了社员干下去的信心。”林连生说。
发挥所长
弥补彼此身体缺憾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
给土地施肥时,一袋肥料100多斤,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三个人一起抬。为了搭盖大棚,他们到晋江取经,往返多次才把大棚盖起来。身体残缺,为了赶进度,他们经常忙到深夜……
“刚开始,四个多月我整整瘦了20多斤。”被晒得黝黑的林云水说,“只要没下雨就赶紧干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1小时还是1天。”有一次怕下雨,几个人借着灯光,连夜翻地直到11点多。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张,很多情况下人手不够用。右手不便的林连生经常会单手去操作一米来高的微耕机。操作微耕机对于林连生可谓驾轻就熟,但在深水田里进行耕作时,微耕机经常会陷入深水田里。为了开垦荒废的深水田,林连生不得不单手拽出沉重的微耕机,久而久之,他的左手也落下了毛病。
凭借惊人的毅力,合作社的生产上了轨道,销售就成了头等大事。
在社员们眼里,吴俊水虽然视力最微弱,但他能说会道,了解市场行情。于是,蔬菜的销售就落在他的肩上。
2012年6月,大批量的上海青一上市,量多,价格自然低廉,上门收购的商家1公斤才出2.4元。划不来,怎么办?吴俊水二话不说,带着7筐青菜,坐上了前往泉州浮桥蔬菜批发市场的货车。货车上没地方坐,他和发着高烧的林连生坐在敞开的后厢里。
半夜12点,到达浮桥市场时,遇到一场大雨。“一下车就开始卖,没有任何一处避雨的地方,眼镜一片模糊,人到眼前都看不到。”吴俊水回忆说。
但是,苦中有甜。“许多人听说是向阳的菜,都慕名而来,价格还不错。”吴俊水说。天亮时,350公斤的上海青被卖个精光。就这样,合作社的人在销售上闯出了一条路子。
苦尽甘来
计划创建自主品牌
右臂不便的施良机正忙着往大货车上装黄瓜,每每谈起他在合作社的这些日子,他都要对同为残疾人的林连生感激一番。早年因操作失误,施良机的右手被棉花机台绞断,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时常遭人冷眼。
山夫生态农业合作社成立短短一年,成员已经由12名迅速增加至68户。在南安市残联、向阳乡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2012年,合作社还与泉州市美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在卓厝村美洋坂投资建设南安市首个百亩高山生态“芳蔬”示范基地。
成员们可以到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工作,也可以共享合作社的种子、技术等资源,来耕耘自家的田地。“在外面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儿,上过当也吃过苦,可还是穷。现在在家门口干自己的事业,生活好了腰杆更直了。”合作社成员吴俊水看着大棚里即将成熟上市的蔬菜喜不自胜。
“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自己有‘造血’功能,个个都能靠自己养活自己。”林连生说,这才是合作社的最终目标。合作社为贫困残疾人、计生“二女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同时开创性地与当地其他合作社携手合作。
“如今,消费者都喜欢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蔬菜,深山里的耕作符合这一标准,合作社正准备拓展泉州市场,创建自己的品牌。”林连生对记者说,这两天,他还要赶往泉州市区去对市场进行摸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