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大桥把泉州千百年来的石雕工艺和大桥造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张九强 摄)
特色 滔滔晋江变通途 9座飞虹连两岸
翻开跨越晋江的桥梁历史,这些桥缓解了泉州市区过江的交通压力,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桥南桥北的共同发展。
记者从泉州市公路局了解到,为方便晋江两岸交流和往来,泉州人先后在晋江流域泉州市区段建起了11座跨江大桥,现存9座。
它们分别是:最早的在北宋皇祐初年建的石笋桥,又名浮桥,已倒塌;南宋嘉定年间建的顺济桥,又名新桥,已倒塌;改革开放初期建的泉州大桥;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的笋江大桥;世纪之交承担交通重任建的顺济新桥;全国第一座采用BOT方式建的刺桐大桥;福厦高速公路泉州段建的沉洲(高速)特大桥,以及后渚大桥、泉州晋江大桥、黄龙大桥和田安大桥。
意义 缩短时空 装扮城市
林建筑说,以前,人们谈论两地的距离时常说有多少公里,现在人们常说几个小时可以从一地到达另一地,可见交通设施带来的便利给了人们时空感的变化。“所谓过河千里远,泉州多丘陵地带,众多的河流阻碍了河两岸人民的往来,桥的建设不仅有利往来,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林建筑认为,古代桥梁的作用往往更注重它的实用功能,但现代桥梁在为经济服务的同时,还起到靓妆城乡的功能,凸显了“无桥不成景”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