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语言、文化差异冷暖自知 留学之路谨防五大陷阱

qz.fjsen.com 2014-06-26 10:35:0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遭遇“黑中介”上当受骗,误入“野鸡大学”浪费青春,语言不通中途放弃——

留学之路 冷暖自知

(黄晖 绘)

核心提示

在许多人看来,能去国外读书是一件光鲜亮丽的事。令人艳羡的背后,也是有苦难言,求学路上遭遇“黑中介”上当受骗,误入“野鸡大学”浪费青春,就算进入理想的学校,语言、文化的差异也让一些人步履维艰,甚至提前“打道回府”。

□记者 许雅玲 实习生 林书修

求学路艰

陷阱一

“做私单”风险大

“对于留学机构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最好应到其经营场所进行核实,以防碰上‘黑中介’。”泉州温陵律师事务所肖志云律师说,在境外服务费部分,黑中介经常出现服务费不透明的侵权现象,清单上除学费外还会罗列出事先未告知的服务费。他建议,家长应理性选择留学机构,详细咨询留学费用。

而在合法留学机构也会遇到陷阱,比如个别从业人员的体外操作,业内称之为“做私单”,就是业务人员私下与消费者达成一致,以低价为诱饵,引导消费者不签合同、不通过公司财务缴费。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导致出现争议后,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维护。

陷阱二

合同约定避重就轻

留学中介机构招揽客户时,口头承诺诸多事项,但在签订书面合同时就其承担的义务往往避重就轻。据了解,在留学合同方面纠纷的主要问题是中介机构未在约定的时间内办理或联系约定的国外就读学校,但在追究中介机构法律责任时,双方签订的书面合同中并无相关具体事项和具体义务的约定。

肖志云律师表示,一些中介利用消费者对申请过程和相关法律的不熟悉,未使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化格式合同范本,或在合同书上加入一些不平等条款。他提醒家长,在签订合同时应详细查看各条款,不要盲目听从建议,以防耽误出国留学。

陷阱三

合作办学文凭不靠谱

近几年来,一些大学通过举办所谓合作办学项目,变相提供出国留学服务。常见的形式是开设“1+3”、“2+2”等双联课程,声称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外大学颁发的文凭,这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的大学。这些学校凭借其声望,吸引不少学生走上这条路。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拿到国外文凭后,得不到我国教育部的承认,学生几年的大好时光也付诸东流。此种现象目前有愈演愈烈之势。

陷阱四

攀龙附凤吸引生源

还有一类容易让人上当的机构,就是所谓国外大学驻华的代表机构,这类机构绝大多数没有合法注册,违法办理留学业务。他们只是或多或少与国外大学有点联系,根本不能代表国外大学,更何况国外的正规大学不会轻易在海外设办事处。一些中介机构还在某些知名学府内租赁办公用地,趁机打着名校的旗帜对外招生,使得部分不明就里的家长们误以为真。

陷阱五

“野鸡大学”巧包装

据了解,一些非法中介常常会在学校名头上“做文章”,其包装国外院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把“野鸡学校”统称大学,还特意把这些学校的毕业文凭和认证证明放在网上“验明正身”;二是把国外的二、三流学校称为“国际性大学”;三是标榜该院校获得了某某国际认证,其实所谓的文凭公证、认证就是利用中国学生对国外法律制度认识不够而采取的一种骗术。

一波又一波的出国热,让曾经是“香饽饽”的“海归派”变得寻常可见,企业动辄花几十万元聘用留学生的现象已不再存在。这些“海归”的就业情况如何?欢迎关注本报后续报道。

留学忧多

学习

语言不通 中途“打道回府”

留学美国的晋江小伙谢俊钦告诉记者,刚到国外时语言有点困难,“一开始不敢说,到逐渐适应,再到随便闲聊,花了三个月时间才融入当地语言环境。”在泉州新通教育留学中介机构的咨询顾问高女士看来,谢俊钦这类的情况算比较好的,“有些适应性差的孩子,常常缺课、逃课,甚至打道回府。”

曾在新加坡留学的泉州女孩汪萍萍说,同去留学的一些泉州学生英语比较差,而新加坡闽南人也比较多,导致这些学生出国后仍然以闽南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直到回国时英语仍未长进,多少影响了学习效果。

前年9月,张同学从晋江一中毕业后通过中介申请到英国伦敦一所艺术类大学读预科,专业是服装设计。读了几个月后,她发现这所大学并不像国内中介宣传的那样好,而且所学专业也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她产生了换学校和专业的念头。经多方了解后,她对伦敦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十分向往,然而由于自己语言基础不好,加之报考竞争激烈,最后未能成功。去年5月,她不得不收拾行李回国,浪费了9个月不说,还搭进了10万多元学费和生活费。

生活

文化差异 难融入老外“圈子”

“每次看女儿发在网上的照片,总感觉孩子读的还是国内学校,身边的朋友、同学都是华人面孔。”一心把孩子送到英国接受西方教育,感受西方文化的市民陈女士最近有些郁闷——为什么孩子混来混去,混的还是“小圈子”,她怎么就不跟老外们打成一片呢?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家长都有陈女士这样的想法,但对于孩子来说,想要进入老外的圈子真的不容易。2010年高中毕业的吴莉莉申请到新加坡YMCA学院,由于当地没有亲戚朋友照应,她秉承“在外靠朋友”的传统,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一位来自泉州的学长,“从接机到去学校办手续,再到之后的租房子都是这位学长帮忙的,就这样顺利进入了中国留学生圈子。”此外,由于新加坡华人多,这也使得吴莉莉的生活圈就固定在中国人的圈子里。

采访中,一些留学生跟记者提到“外国学生玩起来比较疯,他们很喜欢户外活动”,而这一点恰恰是保守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留学生一时难以融入的。“皮划艇、足球、攀岩……老外热爱运动的程度真让人看不懂,他们所谓的度假就是背着包拿着专业器材去登山。”吴莉莉告诉记者,除了生活习惯,经济压力也是一个方面,“‘玩’也是需要钱的,很多中国留学生的生活费都是靠打工挣出来了,所以没法放开玩。”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