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一个非典型啃老青年 初中被分居为要钱砍伤父亲

qz.fjsen.com 2014-06-30 08:13: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第二步:爱的艺术

——给孩子钱不等于给孩子爱

当然,“要”的一面必须是“给”。家长应该怎么“给”,才能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引导?

“小龙这样的孩子,是典型的‘有爱无要求’型孩子。”林锋说,看上去,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了他太多的“爱”,这些“爱”,基本是以金钱这种可以物化的东西去表现的。但是,父母在给予的同时,没有对他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让他正确地付出、积极地参与或承担相应的责任,结果导致小龙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长大后,小龙便没有责任心,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迷茫、空虚。

于是小龙的世界里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爸妈的“爱”有多少,体现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的物质要求,即“给更多的零花钱”、“买最好的东西”,等等。他不认为关心、疼爱、尊重……这些东西也是一种“给予”。

因此,当孩子要的时候,不妨换一种给予的方式。比如,陪他一起去“获取”他想要的,让他找到作为“家庭成员”被尊重的感觉。当他要钱的时候,就带他一起去银行取钱,顺便给孩子讲讲家里平时都是怎么一点点储蓄、一步步理财的;孩子要好吃的,要好东西,就带他一起去市场买,顺便给他讲讲家人都是怎么货比三家、一样样精挑细选的。在“给予”的过程中教育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对他认识世界也有好处。孩子每次参与一点,就能进步一点,与家长彼此的了解会更加深,他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只是那些没有温度的钱或东西,还有一点一滴的陪伴。

第三步:陪伴与鼓励

——有陪伴才有倾听,有倾听才能“对症下药”

而在小龙的成长经历中,因为父母缺乏引导与耐心,他的一个个“要”渐渐变成了与父母的一场场战争。当他最终被父母关进了出租屋,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后,他陷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在这个“无声的世界”,没有陪伴,更没有倾听。

“缺乏家庭生活,整天呆在房间里,对小龙愈加不利。”林锋发现,小龙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退化症”。“跟他说话,他不会眼神对视和交流,说话声音也极小。”林锋说,这与他长期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有很大关系。在房间内,小龙只需和虚拟的网络社会打交道,甚至可能有时候他连爸妈都不愿意去面对面交流。长此以往,他更是忘记了如何与外人交往。“如果能走出去,花在与人相处的时间多了,他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沉寂在网络里。”

曾雅茹也建议,小龙的家长当务之急应该试着带他走出那间房子。她认为,小龙应该回归家庭生活,父母两人至少先腾出一方的时间,专门用于陪伴和帮助他。有陪伴,才有倾听,坚持陪伴,才能多听到他的想法,多了解他的习惯和爱好,才能更“对症”地去鼓励他,慢慢的,帮他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有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孩子需要被了解、被认同。”曾雅茹说,因为缺乏倾听,小龙每一次“错误”,比如不愿意上学(背后的原因是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喜欢打怪兽(背后的原因是他觉得有成就感很快乐)得到的只是爸妈的“阻止”,而不是关心的问候,或对痛苦与喜悦的分享。积累一段时间后,他的宣泄口被堵住,他在家里搞破坏,甚至拿刀砍向自己的父亲。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