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其实你并未走远 记陈其伟走后黄田村的这一年

qz.fjsen.com 2014-07-02 09:25:4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其实你并未走远

——记陈其伟走后黄田村的这一年

编者按

日前,省委宣传部决定将我市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其伟同志列为先进典型,并于“七一”期间在媒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宣传报道。连日来,中新社福建分社等十余家中央、省、市媒体深入黄田村,挖掘陈其伟生前感人事迹。

计算光阴,距离陈其伟辞世的日子,已近一年。老支书走后的这一年里,黄田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否因循老书记的脚步,在致富的道路上继续追寻?本报记者再度走进黄田村,记录陈其伟离开后黄田村的这一年。

人物名片

陈其伟,男,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人,1957年4月出生,1987年1月起担任黄田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7月7日23时15分,因积劳成疾,猝逝于工作一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6年中,陈其伟同志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使黄田村由市级重点帮扶村,发展成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其本人也被亲切地称为“大山深处领路人”,先后获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省、市“优秀共产党员”。

时针流转,转眼又到7月。在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新近种植的紫薇花成片成片地盛开了,风姿万种的紫薇,将黄田村这处桃源之地妆点得分外美丽。

对黄田村来说,这个燥热的月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013年7月7日,原村支部书记陈其伟因积劳成疾,带着未竟的心愿,永远地告别了这座他耕耘26载的村庄。而再过几天,就是老支书离开一周年的日子。

近一年的时光里,人们用各自的方式纪念这位敬业淳朴、默默奉献的老黄牛。而告慰老支书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追随他的步伐,完成他未竟的黄田村大计。走进今天的黄田,改变已然发生。

村里最后一条水泥路通了

回首陈其伟的支书生涯,“路”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字。就连他辞世的那一天,他仍然在为村里的几条路奔波:早上,他与当时的村主任陈伟聪踏勘了村里在修的几条道路;下午4点多,两人又前往隔壁的仙游县园庄镇东坪村,协商两村修路事宜。

彼时路尚未通,老支书带着遗憾走了。但如今,老支书牵肠挂肚的一条条村路,已令人欣喜地相继铺就、硬化。去年8月,黄田至樟脚村朝阳公路段裁弯取直工程全部完成。年底,村里最后一条水泥路黄田村厝斗村水泥路贯通,道路全长3.6公里。这条路的铺就,宣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老区村彻底打开山门,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一步步走向小康。而就在上月底,总投入近100万元、1.8公里的东坪村到黄田村的道路也顺利完成。

今日的黄田村,条条大路通罗马。此时,将镜头推回27年前的黄田村,才更能体会个中的不易。采访时,当地人用一句闽南语向记者描绘当年的村路:“晴天走英(熏)国、雨天走印尼(泥)。”说的是晴天尘土漫天,雨天泥泞不堪——村民们到山外购买生活用品,得肩挑背扛地走上16公里、花三四个小时。

于是,1987年,新官上任的陈其伟,就把修路当成了头等大事。从此,他四处“化缘”,发动村民一起筑路,甚至以个人名义去借钱修路。为了跑项目,他进山出山不知走过了多少个16公里。正是凭着这股子劲头,26年间,他带领村民们修建了47.1公里道路,昔日“山头光溜溜,河水溪中流,女人走仙游,男人到处溜”的困苦的黄田村,如今早已不见踪影。

155盏灯照亮村民回家路

“通水、通电、通公交、通数字电视——黄田村的基础设施都在老书记手头上完成了。老书记走时,已经完成了3个村组的路灯亮化,还没有亮化的村组,我们正在抓紧推进。”现任黄田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聪告诉记者,到2013年底,村里已有5个自然村组完成亮化,预计今年9月以前,黄田村11个自然村将全部完成亮化。未来,155盏路灯将有如老支书深情的目光,温暖着村民们回家的路。

而今,走在陈其伟铺就的村路上,触摸他为黄田村留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民们总会忍不住想起昔日那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艰辛和老支书那从不怕苦、踏实做事的背影。在村民们的争相描述中,老支书一心为民的形象愈见清晰:通电施工,他和村里党员干部爬悬崖、攀峭壁,硬是肩挑背扛,将几十吨机器、管道运进深山;村里没有自来水,他四处勘察、跑部门、筹资金、定线路、买水管,让黄田村成了涂岭镇头一个通自来水的村庄;村小学兴建,得拆迁几十户,他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

生态旅游蓝图绘就

在黄田溪畔走一遭,崭新的基础设施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陈其伟生前最牵挂的工程,莫过于黄田溪流整治。

在一年前这样一个高温的天气,年过半百的陈其伟,依然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其中一项,就是要踏上去往省城的路,向相关部门汇报黄田溪整治项目。就在他离世的当天晚上,他还叮嘱陈伟聪早点休息,第二天一大早要赶到省里。

“黄田溪流整治,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水源,也将改善村容村貌,带动生态旅游,为黄田美丽乡村建设再提一个档次。所以,这是老支书生前最大的愿望。”陈伟聪告诉记者,如今,黄田溪流整治工程进展顺利,项目通过立项、设计方案正式出炉,本月中旬,施工图纸也将完成。下阶段,村里将积极争取补助资金,确保工程尽早实施建设。

更长远的未来,黄田村的目标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这也是老书记的愿望。陈伟聪说,目前企业的投资意向已经大体确定。他还特别提到,村里有个漂流项目在谈,如果项目落地,将与黄田溪流整治同步进行,避免重复施工,资金浪费。

樱花紫薇成黄田新景

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是黄田村不可多得的发展“天赋”。

有一件事至今仍让村民们津津乐道。大约10年前,为改变村里有树无林的情况,黄田村学习其他地方的做法,广种速生林,并把巨尾桉作为主打树种。然而,没过几年,陈其伟却动员村民们少种巨尾桉。不少村民十分不解:巨尾桉好种,山绿得快,钱也来得快,怎么又不让种了。于是,陈其伟带着村民上山,指着巨尾桉旁边裸露的土地说:“巨尾桉虽长得快,但是吸水力强,对土壤破坏也比较严重,不但生活水源会被吸走,旁边的草树也长不大,后代靠什么致富呢?”

从此,黄田村定下规矩:山上巨尾桉只伐不栽,逐年改造,并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树种。此后,同样为了保护村里水源,陈其伟建议村里企业家连文永,将蔡田自然村的珍禽养殖基地改建为苗圃基地。

黄田村的生态故事,在陈其伟走后的时光里,仍在续写。去年10月,黄田村开始对村里8000多亩速生林进行改造,今年首期500亩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取而代之的是投入800多万元的樱花、紫薇等苗木,现在,它们渐成规模,绚丽的紫薇花恣情盛放,给炎热的夏日增添了美丽与清新。

回首往日,陈其伟结合黄田村情,让青山绿水变成致富的“聚宝盆”,26年里,他推动黄田村林果、蜂蜜、矿泉水、茶叶、禽畜和水产养殖等特色生态经济实现了产业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绿色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今时今日,他的接班人陈伟聪,也与村民们、企业家们一道,继续在生态村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值得一提的是,陈其伟离世前仍牵挂的花卉苗圃基地工程,已于今年3月启动建设,引进了樱花、紫薇、红豆杉等新树种,基地面积将一直扩大到2000多亩。负责人连文永告诉记者:“花卉苗圃不但能够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吸引外出打工的人员回村里工作。”

改变黄田村,陈其伟用一生践行着他的理想。他在有生之年,把黄田村如何发展、村民们如何过上好日子,化成自身的责任,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黄田村的每一寸土地,最终成就了黄田村的巨变,无外乎村民会说,老书记总有一种无可言说的魅力,让村里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的脚步。

令人高兴的是,在陈其伟身后,后来人正循着他的期盼,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发展致富的道路,改变悄然发生,没有变的,是人们对他绵长的思念,是他留给黄田村可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手记

这样的人,群众不会忘记

摘掉贫困帽子,换来山村巨变。陈其伟在黄田村的26年间,黄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20元升至1万多元,这是他为昔日贫困村创下最直观的物质财富。

然而,如果说物质财富是“授之以鱼”,精神财富却如“授之以渔”,是永恒的发展动力。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陈其伟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加弥足珍贵。作为一度闭塞的老区村,黄田村要争取资金、争取项目,起初全靠陈其伟两条腿。试想,如果一味等、靠、要,今天的黄田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在陈其伟身上,有着太多的闪光点:对党忠诚、恪尽职守的思想品质,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敢于担当、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严于律己、甘于清苦的高尚品德。然而,他为黄田村奋斗一生所有的不懈追求,都可以归结到全心全意为民谋利上,而正是这样的主动作为,让陈其伟成为黄田村的坚强带头人,让他能团结、带领最广大的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换来了黄田村的巨变。

“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陈其伟做到了——直到猝逝的那一天,他仍在岗位上奔忙着,仍在谋划着黄田村的发展。这样的人,群众不会忘记。陈其伟去世将近一年,黄田人仍把老支书装在心里,念着他的好,走着他的路,延续着他的精神。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观照的一面“镜子”。市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陈其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省委宣传部决定将陈其伟列为先进典型并开展集中宣传。我们相信,陈其伟的精神,不止在黄田村延续,也将播撒到更广阔的刺桐大地、八闽大地。 (信奕 舒雯)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