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典型啃老青年引关注 网友鼓励他走出家门
网友: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海都报第一期《深读周刊》见报后,“非典型啃老”一词,引发起热议。 有读者致电海都热线通968111,分享自己的想法。远在厦门的读者张女士,就给记者反馈说,自己身边就有一个类似的朋友,“比这个还奇葩”。 她的这名朋友本科毕业后,便待业在家,家中父母身体不好,被他吵得没法生活。她认为,有这么一个并非单纯是懒惰的啃老群体,根本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以至于长到二三十岁,心智严重不成熟,无法独立生活。她希望这位朋友看了报道后,能有所触动,离开电脑,走出家门找工作。 小龙的报道,也引起网易、腾讯等诸多门户网站转载。在腾讯·大闽网,收到数百条网友评论。不少网友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反思家庭的教育问题。 网友“糖兜兜”说,“子不教,父之过”。他认为,孩子“啃老”并不是成年后才变成这样的。孩子小时,可能被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蒙蔽眼睛,父母就应多开导、管教,而不是一味地满足。 网友“枫叶秋起林飞”说,他在报道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他说,自己和小龙同岁,4年前也一样沉迷网络,不务正业。后来,他决定改变自己,一个人到国外打工。如今,他已成家,儿子1岁,事业生活都不错。他希望小龙上网看到自己的经历后,能够走出家门,投入工作。 专家:建议家长早注意早提防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了预防的重要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泉州妇女儿童心理服务中心林锋老师,看完海都报的报道后说,这则报道关注到一类特殊的人,能够起到很好的“治未病”效果。 “啃老族的形成,有着社会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的原因。”林锋老师说,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可以起到一定的促动作用。 海都报的报道,引起了更多“啃老族”及家人的反思。“这样的报道,能够让啃老族的家人,发现自己家人的问题,并进行反思,寻找突破口。”林锋说,一些家长的孩子还小,看完这样的新闻后,相信也有所触动,在教育孩子时能注意引导。 林锋说,小龙和其他的啃老族,一开始看完报道后可能会想“我要改变”,但很可能过了一两天后,就忘掉了自己的决心,照样堕入自己的封闭小世界。要改变他,仍需家人和社会的帮助。 |
- 2014-06-30一个非典型啃老青年 初中被分居为要钱砍伤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