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之问 政府当答
海都记者专访深圳资深专家刘开明、泉州师院教授王秀华
刘开明为南京大学博士
“临时夫妻”的故事是别人的,但他们带来的问题,则是整个社会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亿农村男女涌入打工大潮。他们成为经济财富的创造者,但只是廉价劳动力,没能成为城市居民。
从2012年起,泉州推行居住证制度,更加关注泉州330余万外来工的权益。但是,务工者的性权利尚未被真正关注。
就这一问题,海都记者专访了最早一批提出并关注“临时夫妻”的学者——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以及曾在泉州本地企业做过调查的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王秀华。
刘开明:不能简单地做道德评判
记者:您是怎么关注到“临时夫妻”的?
刘开明:我从1998年研究劳工与企业社会责任。我们注意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现象就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内。2003年,我出版《边缘人》一书,当时在广东做了大量调研,关注到这种已婚务工者在外同居的问题,在书中就“临时夫妻”做了论述。
当然,具体是谁第一个提出“临时夫妻”概念,我不太清楚,有可能是媒体记者。
记者:您怎么评价“临时夫妻”这种关系?
刘开明:不应简单地做道德评判。你要走进他们的生活,才会理解这种自愿同居关系。
这个问题的实际情况很复杂。有的是长期两地分居,确实需要解决性饥渴;有的是因为爱情同居,只是还没结婚;也有人是因为心理和生活需求;我们还看到,有人因为租房和经济压力而同居。
所以,简单指责当事人的过错或道德问题,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是社会造成的。
我10年前就说过,如果打工地不能解决他们的家庭生活,会波及他们的子女、老人。现在的情况还是这样,他们节衣缩食,在打工地几乎不消费,将大部分钱汇回家乡,也抑制了本地消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