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环湾第一桥
2014-07-14 09:16:05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7月4日、6日、8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大桥施工人员。建设高峰期,同时有700多人在现场施工,正是他们艰苦奋战1000多个日夜,泉州湾跨海大桥,正逐渐显示出威武雄姿。

观史 沧桑 古今造桥变迁

旧金鸡桥也采用“睡木沉积”的筑基方法,图为围堰打桩。(资料图片)

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从古至今,泉州造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千多年的桥梁史创下了多项纪录。可以说,每一座桥的建设,都凝结着泉州人的发展情结。

值此泉州湾跨海大桥合龙之际,早报特别邀请原泉州市公路局副总工程师尤建才为我们简述泉州的造桥史。

古人造桥——

与潮汐争朝夕

肩挑手扛战天斗地

场景1:时光倒回千年。北宋皇礻右 五年,清晨。早早来到工地上的人群,蹲在四周,老人们抽着烟袋,青壮年坐在锄头扁担旁,近乎无奈地盯着江面——他们在等,等潮水退下,露出桥基。

“潮退了!”有人喊了一声。四面的工人蜂拥而上,冲进淤泥,数十把锄头在江面起起落落。他们先在桥基位置围出一个方形地,即围堰。围完后,工人们合力将水一点点舀出。之后,工人们再次拿起锄头开挖,挖到一定深度,另一拨工人,支起木桩,将桩打进泥地。所选木材为松木,泡在水里千年不坏。数排木桩打毕,人们又七手八脚地把各种木板横竖两向地铺在木桩上。

这,即是后来人们所称的“睡木沉积”。

“独步天下的洛阳桥和安平桥都是以这种方式修建”。泉州市公路局原副总工程师尤建才说,古人们以这样的方法,避免河流冲刷掏空桥墩以下河床,造成基础不稳。

桥梁的架设,在没有吊车的年代里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桥高,江面低。个子矮的如何能够得着高个子的头呢?洛阳桥的建设者们很聪明,他们自制出了“吊车”。

下午涨潮前,工人们拿来三根粗壮的木棍,绑住一头,立地搭成三角锥状,称为“扒杆”。再用铁链或粗麻绳将长约11米、宽厚近1米,重近30吨的石板条吊在扒杆上。

这一切都在船上完成。

涨潮时,开船起航。石板条要放在哪,船就停靠在哪,“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