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非遗绝技,“潘山木雕”工艺考究,微至毫发,但这门市场开拓顺利的“老祖宗的手艺”,因费时耗力难得年轻人青睐,传承乏人,当地正通过名人带徒、入校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使古技“续流”
“潘山木雕”的传承与困惑
“潘山木雕”在一刀一锤间蕴藏着对艺术的尊重,对古技的传承。
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 陈小阳 实习生林晴佳 潘焱艳 郭雯雯 文/图)潘山村是闽南有名的“木雕之乡”,在这个400多户总人口1700多人的村落里,诞生了省级非遗绝技“潘山庙宇木雕”。这门历史底蕴深厚的民间技艺,在顺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难题。
去年,晋江东石镇始建于宋嘉定九年(1216年)的南天禅寺,凭借三尊形神兼备的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近日,记者到南天禅寺采风时,发现该寺正在重建的天王殿已初具规模,殿宇峥嵘,飞檐斗拱,建造工艺精湛;内外装饰繁缛精美,梁枋间活灵活现的狮兽、人物、花鸟等坐斗和饰件,以及玲珑剔透的莲花垂拱和形状多变、令人眼花缭乱的藻井等,都集中展现了闽南庙宇装饰的高超技艺。
仔细打听一下,我们才知道这座大殿原来就出自东石镇潘山村的匠师之手。据福建省艺术馆专家谭雪刚的调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山村中从事木雕工艺的劳动力就达200多人,木雕工艺成为潘山村的主业之一。最近30年来,潘山村受邀为台湾修建了200多座庙宇,打造了数不胜数的精美庙宇木雕,“潘山庙宇木雕”因此声名显赫,并于2012年被列入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雕刻艺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后,技艺日臻成熟。一刀一锤间,都蕴藏着华夏子孙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精神。潘山木雕也不例外,它那考究的雕刻工艺,微至毫发的细节展现,都把潘山人对艺术的重视,对品质的高度追求,展露无遗。据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银聘介绍,潘山庙宇木雕的传承能够追溯至清代晚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潘山庙宇木雕质量上乘,工艺精良,在我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享有盛誉,坊间目前流传有“崇武石雕,潘山木雕”的说法。
近几年,潘山庙宇木雕在开拓市场方面进展顺利,其木雕远销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实际上,在长期的行业探索和经验累积下,潘山人如今已不仅仅在木雕方面拥有非凡人才,在古建筑设计、绘图设计、彩画、油漆安金、木工安装等方面,同样卧虎藏龙。
不过,和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潘山庙宇木雕也正在遭遇传承乏人的困局,当地年轻人对这门“老祖宗的手艺”热情并不高。“对于庙宇木雕来说,没有捷径可走,想要练成这门技艺需要长年下苦功才能有收获。年轻人嫌这工作太辛苦又枯燥,都不爱学这门技艺。”郑银聘苦笑着说道。他担心潘山庙宇木雕会在未来出现“断流”现象,他表示,目前潘山村正通过联系民间工艺名人带徒,培养技术骨干和木雕工艺人才,以及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来使潘山庙宇木雕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
□本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林晴佳 潘焱艳/文 记者 陈小阳 实习生 郭雯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