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南安霞美300年洪氏土楼即将修缮 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

qz.fjsen.com 2014-07-28 09:09:14 陈丽娟 谢杨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土楼已破败不堪,但外墙仍坚固如初

东南网7月2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谢杨 实习生 李斐斐 黄雅艺 文/图)南安霞美镇杏埔村的洪氏土楼,已有300年历史。土楼整体外观较为完整,但内部早已破败不堪。日前,霞美镇杏埔村已决定着手修缮土楼,保留土楼整体外观,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目前,修缮方案正在设计中。

全市目前共有64座土楼,多数已无人居住。泉州土楼的保护,值得关注。

内部破败外墙坚 村里拟组织修缮

洪氏土楼位于杏埔村篮球场旁,方形,大门上隐约可见“半壑楼”字迹,但八马图已看不清形状。楼内杂草丛生,部分墙体坍塌。

75岁的洪耀宗就住在土楼后,对土楼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介绍,土楼占地600多平方米,墙厚2.2米,大约始建于康熙年间,这几十年曾先后被作为校舍、粮仓、制鞋厂。

新中国成立前期,土楼是杏光小学的校舍。当年的洪耀宗就在这里上学。1956年,土楼又被作为粮站,后来,变成了制鞋厂。“1990年,制鞋厂倒闭,土楼就荒废了。”

20多年来,土楼逐渐荒废,部分村民还在里面养起了家禽。3个月前,洪耀宗组织将土楼内的大量渣土堆清理出去,由村里投资加上乡贤的捐款,在门前修建起一个篮球场。

杏埔村的洪主任介绍,村里的老人众多,修缮后的土楼将是老年活动中心的一部分,届时土楼将修旧如旧,保留外墙,内部建设幸福慈善院,供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老人居住。

泉州共64座土楼 如何保护是难题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洪氏土楼因房前有小溪,故名半壑楼。这座土楼没了屋顶,只剩下一圈的围墙较有价值,目前不属于文保单位。

黄真真说,泉州的土楼,都曾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去年底发布《泉州地区土楼资源分布概况》显示,目前全市土楼共64座,为主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等地,台商区、石狮、泉港也有零星存在。多数土楼建于明清,以清朝居多,也有民国的。安溪的土楼最多,共28座,西坪的聚斯楼建于明朝初,距今已600多年,是全省最早的一座土楼。

泉州的土楼也很多样,有圆形、方形、半月形、多边形,有的内部是闽南古大厝,目前已有1/10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黄真真建议,不少土楼因后人搬走而破败,可借鉴洪氏土楼进行保护性修缮,进而结合“美丽乡村”进行推介,也是不错的旅游资源。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