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瓷都·德化”活动周启动 小朋友体验捏瓷
小读者在做陶瓷 东南网8月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 见习记者 夏鹏程 实习生 李淑凤 洪雅琼 文/图)盼了好几天的陶瓷DIY,终于得偿所愿!昨日下午,“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县域文化活动周的德化专场正式启动,泉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沈耀钦等市领导出席启动仪式,近百名报名参加活动的海都小记者、小读者更是早早来到现场,在陶瓷上涂画自己的创意,每人还拿了一个大大的德化黄花梨。 今明两天的白天和晚上,德化非遗图片展、土特产展、陶瓷展、景区展等依然开放,有兴趣购买德化土特产的市民,还有“买二送一”活动等着你;逛展渴了、累了,黄花远志和黄花梨都能免费享用哦。 【启动】 “瓷趣”开场舞狮山歌齐上阵 昨日下午4:30,“叮叮咚咚”音乐声响起,两组古装打扮的孩童,手里拿着瓷碗、瓷瓶,摸爬、翻滚、跳跃着出场,活灵活现的表情,引来台下一片掌声。享誉千年的瓷都,用一场“瓷趣”顽童表演,欢迎来自各地的市民观众。 接下来,充满乡村色彩的舞狮、德化山歌、大鼓凉伞表演,轮番上阵。来到现场的市民,不少是50岁左右的,他们对山歌“一件棕缕做战甲,阮是一个作田哥”听得特别认真。这是泉州知青陈世哲到德化上山下乡期间根据德化民歌创作的一首代表作品,唱出了泉州知青苦中作乐、渴望新生的心声。“勾起了好多回忆,年轻时,我就是到德化杨梅下乡的。”陈女士说,当时她练就了插秧的好身手。 现场可以探秘模拟的千年古龙窑,图为堆砌一旁的瓷器 图片来源:东南早报 【活动】 一笔一画涂鸦白瓷房屋换新装 “我要房屋的陶瓷”、“还有陶瓷吗?”昨天下午4点不到,现场就挤满了等候的人。乌云蔽日,天气闷热,孩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拉着妈妈、奶奶,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领到陶瓷和德化梨。领到了心爱的宝贝,尽管满头大汗,孩子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很快,几箱陶瓷就被抢光了,拿到圆球陶瓷和房屋陶瓷的小朋友,都找了个阴凉处,开始自己的创作。8岁的许馨月一手托着陶瓷,一手拿着颜料笔,一笔一画地描绘着,很快,原本的白瓷房屋穿上了五彩缤纷的外装。完成后,她还不忘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相机,给自己的劳动成果拍几张照片。现场,还有不少孩子为了与陶瓷亲密接触,放弃了暑期补习班。 人手一个大梨小朋友们乐开花 可是,来到现场的小朋友远超报名人数,不少小朋友没领到陶瓷,小脸不禁耷拉下来。还好,有德化梨来救场。 “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分到一个德化的梨哦!”经记者跟主办方协调,将原本100个黄花梨增加到了150个,确保每个看了海都报来到现场的小朋友,都能拿到一个大大的德化梨。 听到这个好消息,所有的小朋友都笑开了花。来到分梨处,大家自觉地排起长队。“我是海都报的小记者”,从记者手中接过梨时,小朋友还不忘自报家门。那些有抢到陶瓷的小朋友,则一把将梨给家长,自己急急忙忙给陶瓷上色去了。 德化小吃米粉肉,你吃过没?图片来源:东南早报 捏瓷失败没关系有机会再学 现场还有三位雕塑、瓷绘、手拉坯工艺的高手,其中动手最多的就是手拉坯了。只见8岁的吴瑞锋手蘸一下水,双手合力握住泥坯,再慢慢往上拉起,捏起瓷来颇有技巧,连师傅都连连称赞他有制瓷的天赋。不过,因为用力太大,他连续两次没能捏一个成型的陶瓷坯来,这失败,也让他总结出捏瓷心得:捏瓷可不仅需要很大的力气,还要学会控制力度,“第一次捏瓷嘛,失败乃成功之母,以后有机会我要继续学,把它捏好了。” 另一边,玩泥巴的小朋友也正嗨。看着孩子成了“泥人”,家长却很欢乐。“现在的小孩,都碰不到泥土了!”陈女士带着恋恋不舍的孩子去洗手时,还不忘给记者提了个建议,“我看你们海都报可以开个陶吧,我一定带小孩参加!” 【预告】 今明两天赏陶瓷、品美食继续 这两天每晚7:30到9:00,有空的市民,不妨去看看来自德化的民俗表演。今晚是“琴珠怨”高甲戏剧团专场,明晚是南音专场。此外,来自德化的美食,也都供应充足。其中,德化梨依然提供免费试吃,清热降火的黄花远志饮料也免费试饮,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买回家,价格比到德化买还能便宜点;红米、米粉、炖鸡鸭的中草药,也都有优惠;打算到德化桃仙溪游玩、漂流的,还能买到半价票。 相关报道>>> 文都泉州德化时间 穿越千年 品味瓷都德化 8日-10日市区旧面粉厂 听山歌 吃黄花梨 观古龙窑 拉胚工艺,吸引不少小朋友围观 穿过模拟的千年古龙窑,轻触精美瓷器,感受瓷都德化千年的陶瓷文化。昨日下午,“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暨“文化之都·魅力德化”县域文化周启动仪式,在泉州源和堂1916创意产业园拉开帷幕,传统民俗表演、古老山歌对唱、陶瓷工艺展示……一个个精彩的活动,将“千年古县”德化的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诸多市民积极参与。 此次活动由“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主办,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 □早报记者 颜雅婷 石勇 文/图 品瓷作画体验手拉坯 启动仪式上,数十名小顽童们以一支“瓷趣”舞蹈,将当地小朋友自小玩瓷、戏瓷、爱瓷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揭开了本次德化县域文化周的帷幕。 素有“瓷国明珠”之称的德化,其源远流长的制瓷历史、精湛的瓷雕技艺,都浓缩于文化周现场的瓷艺演示上。来自德化的瓷雕大师刘铭志现场展示雕刻技艺,只见他手握竹篾,神情专注地看着眼前的观音瓷塑,一会儿用手塑型、一会儿用竹篾塑刻衣服的纹理;一旁,德化民间艺人陈合中,正专心致志地在一个瓷瓶上作画,一朵朵梅花在陈老的笔下生花…… “原来瓷瓶上的画,是手工一笔一画画出来的啊!”大师们的现场演示吸引了众多市民、小朋友围观,特别是手拉坯表演,看着旋转盘上一堆瓷土在陶艺师的手中,逐渐变成一个有型有款的杯子,令现场小朋友跃跃欲试。 歌手演唱陈世哲为德化写的歌曲 老知青山歌作品新唱 “一件棕缕做战甲,阮是一个作田哥……”当这首脍炙人口、以闽南语唱响的德化山歌在启动仪式上唱响,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据悉,这首山歌是曾到德化上山下乡17年的泉州知青陈世哲所创作,昨天,陈世哲也来到了现场,并用手机录下该表演。 陈世哲告诉记者,他是在1969年上山下乡来到德化葛坑的,这首山歌,是他在1980年前后创作的,“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德化山村发生巨变”,行走于山间,陈世哲根据当地山歌旋律,创作了这首山歌。欢快的旋律、向上的歌词,唱出了泉州知青渴望新生的心声,老歌新唱,更唱响了山城德化的巨变。 此外,刣狮、大凉伞等民俗表演,也吸引了众多观众观赏。在为期三天的文化周活动期间,还有“白凤凰”德化之歌、“琴珠怨”德化高甲戏剧团演出、德化南音乐团专场文化演出等民俗文化表演。 米粉肉黄花梨吃不停 “妈妈,我要吃米粉肉!”除了精彩的文娱活动,吃货们最关注的当属德化的各类小吃、土特产了。 热腾腾的米粉肉、香甜的黄花梨、清凉降火的黄花远志茶……吸引了各路吃货,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绕摊前,一边品尝一边赞叹。 此外,德化的“三黄”(黄花梨、黄花菜、茶油)、“三红”(红米、红菇、红酒)等土特产优惠购、现场抽奖送礼、免费试吃试饮、特色产品买二送一、旅游景区半价购票等优惠活动,也吸引了市民驻足。 ■精彩活动 8月9日-10日 1.非遗图片展 2.德化陶瓷及土特产展 3.德化龙窑展示 4.德化著名景区展示 5.陶瓷体验区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报道>>> “文化之都·魅力德化”文化周开幕 特色表演体现浓浓“德化味” “文化之都·魅力德化”文化周启动仪式精彩演出 (陈小阳 摄) □记者 彭斌 殷斯麒 昨日下午,在泉州市区旧面粉厂内,为期三天(8日至10日)的“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魅力德化”文化周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上,“瓷趣”顽童表演等特色表演赢得阵阵喝彩声;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彩绘工艺瓷现场制瓷互动活动,免费试吃试饮、特色产品买二送一优惠活动等吸引许多市民驻足参观或参与。 作为“文化之都·魅力德化”文化周活动的重头戏,“瓷趣”顽童表演等四场独具德化地方特色的表演备受市民关注。本报特邀德化老文化工作者徐顾瞻,对这四场表演进行详细解读。 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启动仪式上,四场具有德化地方特色的表演一一呈现。 “瓷趣”顽童表演,20多位身穿古装的“顽童”翩翩起舞,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展示孩童玩瓷、戏瓷、爱瓷的欢乐景象;刣狮表演,以武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乡间劳作的男女老少降服寓意自然灾害的狮子,庆祝丰收;山歌《我是一个作田兄》,是创作者陈世哲在德化美湖采风期间,根据当地民歌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唱出了改革开放后德化农村展现出的新面貌;大鼓凉伞是德化传统民俗表演,展示了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得到幸福的精神风貌。 “虽然只有四场表演,却囊括了现代舞蹈、歌曲、民俗活动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市民的观赏体验。”德化老文化工作者徐顾瞻表示。 为何将这四场表演搬上德化文化周的舞台?徐顾瞻介绍,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德化旅游文化节上,四个节目都表演过,效果很不错;此外,四个节目,尤其是民俗活动表演,场面很壮观,很能活跃现场气氛;最后,这四个节目都取材于德化,最能体现德化的地方特色。 展现浓厚德化味道 针对四场表演的特色,徐顾瞻一一作了点评。 “作为千年瓷都,德化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是其他县(市、区)所不具备的。‘瓷趣’顽童表演凸显的是德化陶瓷的特色。”徐顾瞻表示。 此外,山歌《我是一个作田兄》取材自德化乡村民歌,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德化农村呈现出的新面貌,具有浓浓的“德化味”。 大鼓凉伞和刣狮表演都是德化当地沿袭多年的民俗表演。“大鼓凉伞表演目前在我市只有德化保留下来。”徐顾瞻说,刣狮表演在泉州其他地区也有,但德化的刣狮表演与众不同,狮身较长,有6—7米,其他地区的只有1—2米长;而且德化的刣狮表演以南狮为主,表演时和武术相结合,而其他地方的刣狮表演则以北狮为主,表演时多和杂技相结合。“四场表演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浓厚的德化味道。” 人物名片 徐顾瞻,1934年出生于德化盖德乡,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工作,曾任德化县文化馆馆长,对德化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延伸阅读 原生态山歌展现德化农村变化 ——《我是一个作田兄》创作者详解创作背景 “一支锄头五斤半,一顶笠仔好伙伴,一领棕簑做战甲,阮是一个作田兄。免笑我逐日脱赤脚,阮的快活你不知影,如今政策来放宽,阮乡下不输你小县城,担起山货来进城,坐着拖拉机去看电影,丰收季节刣大猪,阁请一坪高甲唱来听……”德化文化周启动仪式上,德化山歌《我是一个作田兄》引来市民的阵阵掌声。这首山歌创作于何时,创作经过如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山歌的创作者陈世哲。 “我1969年到德化葛坑镇上山下乡。后来,工作调整至德化县文化馆。”陈世哲介绍,1981年,当时在德化县文化馆工作的他前往美湖公社开展为期1个月的采风活动。“有一次听到当地农民在唱山歌,特别好听。”平时对音乐和文学都有一定的研究的陈世哲被这些原生态的山歌深深打动,“我马上把一些素材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激发陈世哲创作山歌的另一个灵感来自改革开放后德化农村呈现出的新景象。“从开始改革开放到1981年,虽然只有短短的2年时间,但德化农村已经呈现出很多新气象,农民们的生活得以改善,大家的精神面貌很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陈世哲说,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他当时仅花了两天的时间就把这首山歌创作出来了。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陈世哲特别注重歌词口语化,“确保唱起来就跟大家平常讲话一样,非常顺口。” “山歌写好了,便唱给当地农民听。大家听了很开心,因为既保留了他们原生态的东西,又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写进去了。”陈世哲说,山歌甫一问世,便很受欢迎,在1981年的泉州文艺汇演上,这首歌曲一举获得创作奖、演员奖、演出奖三大奖项。 “这首歌曲是用原生态的泉州话来展现改革开放后农村呈现出的新面貌。”陈世哲建议,应该更多地使用原生态的泉州话来创作闽南语歌曲,进而更好地对外传播泉州文化。 来源:泉州晚报 |
- 2014-08-08“绿色瓷都·养生圣地”德化文化周正式启动
- 2014-08-06“文化之都·魅力德化”文化周攻略 行家教你陶瓷DIY
- 2014-08-06“文化之都·魅力德化”文化周本周五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