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旋律,仍时常从这里飘出
莫耶故居
东南网8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李振辉 文/图)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平坦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
……
这首著名的《延安颂》,从1938年起在延安一直传唱到今天,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词作者莫耶,来自茶乡安溪。
8月的安溪,满山遍野都充盈绿意,茶园随处可见,茶树尽情吐露着青翠的枝丫,绘制出一幅幽美的田园画卷。
“这些都是莫耶的文稿,能保留至今,多亏了八叔,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搜集到的。八叔叫陈文炳,是莫耶的弟弟,他上世纪90年代在甘肃任职,那里也是莫耶工作过的地方。”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的莫耶故居,陈芳悌一边擦拭着屋里的展示品,一边向记者介绍说。陈芳悌是莫耶的大侄子,现年70多岁,说起家族的历史,老人依旧如数家珍。
莫耶,原名陈淑媛,1918年出生于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就是如今的莫耶故居(如图)。莫耶有11个兄弟姐妹,她是家中的长女,其父陈铮是国民党军少将旅长。1938年春,莫耶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其后投身抗日宣传事业。
“延安的生活,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延安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在西北高原上发出灿烂的光辉,照耀着整个中国。”莫耶在著作《烽火岁月》中如是说。莫耶正是一个从出身显贵的小姐走上革命道路的进步青年。著名作家杜鹏程曾这样评价莫耶:“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莫耶从小天资聪慧,喜爱文学写作。她先后创办了《火星》旬刊,担任过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总编辑、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著有《晚饭之前》、《生活的波澜》等作品,长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在延安学习期间,莫耶创作了歌词《歌颂延安》,后更名为《延安颂》,由郑律成谱曲,在延安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博得大家的肯定和称赞。于是,《延安颂》的歌声响彻延安城,传遍各抗日根据地,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延安颂》至今仍传唱不衰,成为一支传统革命歌曲。
据陈芳悌介绍,莫耶故居始建于1907年,由晚清进士曾振仲题名为“逸楼”,又称“晚香别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这座建筑既有古罗马建筑风格,又深具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之美,外墙通体红白两色,搭配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点突兀感,古朴而精致,至今保存完好。
逸楼正对着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这里是闽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办公所在地。逸楼前有一方半月形池塘,池中的莲花开得正艳。逸楼构造严谨,整体设计合理,总共有2层,上下各有1条长廊,3个拱顶建筑。走进逸楼,只见一楼大厅是待客场所,两边各有2间卧房。二楼是莫耶纪念堂,分为前后厅,摆放着不少珍贵文物,包括《延安颂》的油印歌纸,以及大量莫耶作品的原始手稿。
在莫耶纪念堂里,左边墙上挂着莫耶和同学一起听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课的珍贵照片,另一面墙上挂有莫耶大哥陈文章和五哥陈文烈的照片。据陈芳悌介绍,陈文章也是进步青年,他曾组建过“抗战青年团”,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后不幸被捕入狱。陈文烈于1947年去了台湾,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1988年的一天,陈芳悌意外收到一封信件,是从香港寄过来的。“我打开一看,竟然是五叔陈文烈写的信,一开始还不敢相信,反复看了好几遍。信中说他路过香港,叫我们过去见个面,信封里还夹了些钱。”陈芳悌回忆说,可惜的是,这封信已经丢失。
收到信后不久,陈芳悌就动身了。在香港,陈芳悌见到了阔别家乡40多年的陈文烈,虽然这次相聚只有短短的1个多小时,但两人却是无话不谈、抱头痛哭。“五叔说他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就是无法回到大陆的家乡,很遗憾。直到1997年去世,五叔也没能如愿以偿,再回到老家看上一眼。”陈芳悌说。
2011年,陈芳悌一家再次与台湾结缘,经人介绍,他的女儿嫁到了台湾。第二年,外孙在台湾出生,陈芳悌的老伴也首次踏上宝岛的土地,过去照顾女儿和外孙。站在莫耶故居前,伴着夕阳的余晖,陈芳悌轻声哼唱了几句《延安颂》,他笑着说:“现在,在台湾有族亲也有姻亲,以后少不了要在两岸间常来常往,也希望台湾的亲友能多回家走走,来莫耶故居看看!”
相关链接>>>
1989年,远在台湾的陈文烈出资1.2万美元,对逸楼进行修葺,更换破旧的屋顶房梁、红瓦,给门窗安上玻璃,并设置陈铮家族纪念堂。后来,台湾陈氏宗亲将陈铮将军夫妇的铜像送到莫耶故居,供奉在纪念堂里。
1996年12月,以莫耶故居的名义,安溪县人民政府将逸楼确定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逸楼前竖立“莫耶故居”石碑一座,后逸楼又被列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将逸楼的前厅布置为莫耶生平展厅,供两岸三地陈氏宗亲参观,广泛开展访亲、祭祖等文化交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