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揭秘朋友圈热帖变形记 网友刷屏不妨“求真相”

qz.fjsen.com 2014-09-23 08:27:13 林淑芳 李秋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朋友圈发官员吃喝,吓得对方立即来求情

发爆料、转新闻、接广告,如今,一些民间公众号形成了传统媒体的部分流程,其粉丝动辄一二十万,看似“大众媒体”。远山甚至举例说:有公众号发布一条待证实的某局长公款吃喝,立马就接到对方求情电话,这种速度比找一般媒体公关快得多。

与巨大社会影响力相比,微信信息采集、发布成本非常低,也缺乏质量把关。典型的例子,就比如厦门日报采写的地沟油新闻,一些公众号很快就改成谣言。在正规媒体,刊登一条消息,必须经过记者现场采访、后方编辑、值班领导等多道规范成熟流程把关,还要接受部门管理和读者评议。在朋友圈,“裁判”则只剩下运营者自己。

“我在朋友圈看到十条内容,一般七条都是假的。谣言传播得太多了。”“民生哥”说。

赵振祥教授对此有些担忧。“自媒体既是信息生产者,也是信息中转站,但他们缺乏责任意识,也可能没时间去管真假。”赵振祥还说,微信上很多所谓新闻是出于企业竞争或营销目的,有幕后策划推送,这被学界称为“谋略新闻”,就是人为制造的、半真半假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新闻。

“微信也有一些专业写手,利用人好奇、猎奇心理,或喜欢什么健康方面的,就故意弄一些噱头,获取疯狂传播。”杜新胜说,这些推手很厉害,很能抓住受众心理,抓眼球。

“一些草根公众号发布的内容,除了微信后台的一些基本审核,几乎是空白。”赵振祥认为,他们缺乏事前防范机制,而撇除各种利益,单纯谈新闻自律,对一些朋友圈从业者来说不现实。

杜新胜还提道,微信不同于微博,具有一定隐私性,警方对其内容的监管难度更大,“只有腾讯公司才可以对内容进行审核和过滤。除非明显涉及诈骗等违法内容,否则很难发现”。

运营者明知在“踩钢丝”,但更纠结点击率

传谣、虚假广告、虚假产品、质量问题,等等,对此的担忧,公众号的运营者们并不是没有。

一位从业者坦诚,何尝不知道一些做法是在踩钢丝,只是会聪明地规避风险。比如,一些公众号为抢发猛料,就在标题上加上“求证”二字或加个“?”。再如有些奢侈品广告,接单时就知道肯定不是真品,又不能提“A货”,一些运营者就在品牌名上做文章,如偷偷加个“·”。

“为什么不采用原创内容?因为成本太高,要养人,要审核,你花三五个小时做出来的东西,人家3分钟就copy走了。”远山说,他们对此很纠结。

远山办公室有一排大大的书架,既有了解微信用户心理的书,也不乏《海子诗集》等。“我是双学士学位,爱西方哲学,你以为我喜欢‘尼玛呀、妖秀哦’这些标题吗?”

其运营的公众号,也曾发布“港大推荐的50本书”等内容。但后台数据显示,正能量少人点击,而这些奇异风格标题,却明显提升了阅读量。

许多知名公众号,几乎都收到了一类广告邀约:奢侈品。从LV、GUCCI的皮包到劳力士手表,售价都只要数百元。“民生哥”和远山对此拒绝了,尽管对方出价不菲。

“我在福建来说是最有节操的,有些广告哪怕给两三倍价格,我都不接。”民生哥打包票说,朋友圈销售奢侈品100%都是假的。他现在接单的规矩还包括,没实体店的不接,没保障;代购的基本不接,假货多;“在家轻松月入万元”的兼职信息不接,诈骗多。

“咱是闽南人”的运营者阿古,有时则被自己发的广告困扰。“有的广告发出去后,后台开始也有粉丝投诉,我就会有点后悔。”他最近在考虑,不冒险接有风险的广告。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