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70年前她在抗战“生命线”救死扶伤

qz.fjsen.com 2014-09-24 10:24:43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杨玉箴(右三)与儿子女儿在南京留影

辗转滇缅公路 沿线救死扶伤

这两年,杨玉箴的记性大不如前,很多关于救护队的回忆已经模糊,可是只要听到云南、缅甸那些熟悉的地名,她就会不断点头,告诉大家她去过。

一张张任用书记录下了黄治华与杨玉箴夫妇在云南、贵州一带参与救护队工作的足迹。

在黄治华的一张任用书上,签发任命者为胡兰生。抗战后期,骨科专家胡兰生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的总队长。根据资料记载,救护队汇集了全国优秀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很多人毕业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名牌医科大学。而另一张救护队各个小组的花名册上显示,这些医务工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除了福建的黄治华,上海的杨玉箴,还有来自广西、广东、云南、四川、江苏、湖北等省份的人。

救护总队旧址位于贵州的图云关,杨玉箴至今记得,在贵州期间,她在贵州陆军医院待过一段时间。在云南大理福音医院,弥渡临时诊所、滇缅路局下关医院以及滇缅公路的工程队诊所等地方做过护士、药剂师。

墓地里躲空袭 荒山上睡帐篷

黄治华保留下救护总队的服务证,服务证正面印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的救护信条:一是具丰富情感,二是抱牺牲志愿,三是本博爱襟怀,四是献科学身手,五是作精密准备,六是求迅确效率,七是保伤病安全,八是增人类幸福。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救护队的医务工作者们自觉践行着服务证上的信条。

杨玉箴说,“我印象中,每天都在工作,好像从来没休息过。遇到日军飞机空袭,我抱着孩子,躲进墓地里避难,在很多地方,救护队没有住所,大家只能睡在荒郊野岭的临时帐篷里,夜晚睡前,用毛竹抵住门。后来我才知道,山里有土匪,可当初压根不知道害怕。”而杨玉箴的长子黄乃英和次子就出生在救护队经过的城市。

“我们工作的地点一直在变动,去过广西、贵州,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云南的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腾冲,还出国到缅甸腊戌。”杨玉箴回忆,而她记忆中的那些云南城市,正好是被誉为抗战物资生命线的滇缅公路经过的城市。

滇缅公路通车后,遭遇日军炮火猛烈攻击,每当公路或桥梁被炸毁,公路建造者们就要立即抢修,确保生命线畅通,在公路修建和通车期间,不少劳工生病,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救护队里,还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国际友人。“在云南期间,劳工中爆发疟疾,很多人尿血,我们用德国的奎宁为他们治疗。我们也给战士、百姓们治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