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起底泉州民间藏宝:优势独特 弘一法师作品受热捧

qz.fjsen.com 2014-10-13 09:26:16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藏宝于民 起底泉州民间藏宝

2008年CCTV寻宝栏目评选的泉州“民间国宝”——江加走掌中木偶

早报讯(刘波 傅恒 麦彬彬/文 王柏峰/图)盛世收藏。近段时间,泉州举行的一系列与收藏相关的活动,在家门口为泉州藏家和市民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的艺术盛会。

9月25日,首届海峡两岸·东亚文化之都大型鉴宝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

10月1日至2日,保利厦门拍卖有限公司秋季首次拍卖巡展在泉州门里博物馆举行。

10月4日至6日,福建晨至信大型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在泉州锦绣庄举行。

……

泉州作为多元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民间藏有众多珍宝,令人叹为观止。

9月底,有人发现,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收藏的“镇馆之宝”——国家级文物“元基督教圆柱形十字架石刻”竟疑似为泉州明代御史大夫顾珀故居失窃的墓塔石。

泉州民间究竟有什么宝贝?这些宝贝价值几何?鱼目混珠的藏品,如何判断真伪?

就此,早报记者对泉州民间藏宝进行了一番调查梳理。

民间藏宝 掀起你的盖头来

9月25日,首届海峡两岸·东亚文化之都大型鉴宝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 (林加华/摄)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辈出,民间珍藏包罗万象。

泉州传统的民间收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藏宝也往往与泉州的历史文化等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弘一法师的书法、张瑞图的字画以及何朝宗的瓷塑等。而近年来,泉州民间藏家更是大手笔,将目光聚焦于国内各大拍卖会,淘得不少精品。

泉州民间藏宝拥有独特优势

泉州收藏热,古已有之,近年来,收藏范围逐渐扩大。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万冬青介绍,早期文人雅士多爱藏书。北宋宰相、同安人苏颂曾任国史馆集贤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触皇室藏书的机会,每天坚持背诵2000字,回家后默写保留,让子孙传写200册。明万历年间晋江人黄居中,后迁居金陵,其“千顷斋”藏书六万卷。

事实上,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收藏上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德化瓷塑,惠安石雕,泉港木雕、木偶头,安溪漆线雕、漆篮,永春纸质画,石狮通草画,台商区船模等等都是很好的民间收藏品。

作为著名侨乡,泉州地区与华侨有关的舶来货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有泉州藏家收集信汇合一的侨批,编成邮集参展,并获世界邮展金奖。通过参展撰文,侨批价值日益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去年6月“侨批档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其中,民间藏家的侨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收藏的不足。

不仅如此,泉州地区宗教文化、闽台文化丰富多元,其中,南建筑及古家具的构件,梨园曲艺的曲谱、琵琶,茶具等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藏家也大有人在。

宋代汝窑狻猊香熏

江加走木偶获称“民间国宝”

泉州民间收藏不计其数,精品也为数不少,不过,众多藏品中,曾有一件被冠以泉州“民间国宝”的称号,这就是“江加走掌中木偶”。

对于当年这场“寻找国宝”的活动,一些当年参加过的藏家都还依稀记得,2008年1月,央视“寻找国宝”海选活动来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当时,1000多名市民带去4000多件藏品,其中有100多件宝物从海选中入围。最后,江加走掌中木偶脱颖而出,获得泉州“民间国宝”称号。此外,当时,专家还评出了泉州十二大宝物以及十一大优秀藏品。

江加走木偶的作者是一代木偶雕刻巨匠江加走,他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江加走制作的木偶头像,被称为“加走头”或“花园头”,被国家当做一级文物保管。上世纪50年代起,“加走头”、“花园头”开始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

在当年的这场寻宝活动上,专家评审团认为,江加走掌中木偶是泉州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它跨越海峡风靡东南亚,是木偶雕刻中最响亮的世界级名牌。因此,江加走掌中木偶当之无愧成为泉州“民间国宝”。

此外,在这次寻宝活动上,另一件藏品,宋代汝窑狻猊香熏也被评为石狮“民间国宝”。

弘一法师作品受藏家热捧

在收藏界,说起泉州宝贝,人们往往会提到张瑞图的字画、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及何朝宗的瓷塑等。近年来,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也一直是拍卖市场的热点。今年春季,在泉州市区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两幅弘一法师的书法精品甫一亮相,就受到泉州藏家的追捧。

弘一法师学贯中西,多才多艺,于绘画、音乐、书法均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他的书法广受青睐,还被书法界评为“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几年前,在2011年匡时春拍“辛亥百年名人书法专场”中,19件弘一书法作品全数成交,总成交额5000多万元。其中楷书《佛三身赞》以759万元的价格成交。

弘一法师1928年来到泉州,1942年深秋在泉州圆寂。大师将他人生中的最后14年留在了泉州。因此,在泉州,民间不少人都收藏有弘一法师的真迹。

在众多弘一法师作品的藏家中,泉州市区的王培森先生具有代表性。王先生是弘一法师门下法号为安远的弟子的后代。1940年,弘一法师在惠安净峰寺讲经,当地百姓纷纷前来听讲,但弘一法师不会说闽南话,需要人将普通话翻译成闽南话,王的父亲当时皈依弘一法师门下,法号安远,他为大师充当翻译。而王先生手中的墨宝,就是那个时期弘一法师写给其父的真迹,包括十分珍贵的血书。

王先生收藏的弘一法师真迹在“文革”中差点被付之一炬。当年他们家被抄,大部分的书籍、书法作品被堆在院子里,一把火烧光。所幸的是,有15幅弘一法师的真迹逃过一劫。

王先生曾在泉州、厦门等地展出过自己收藏的弘一法师墨宝。每次展出,总会引起收藏界的关注和热捧。

泉州藏家走进全国拍卖市场

随着民间收藏的蓬勃发展,泉州的艺术品市场也逐渐成长起来。近两年来,在泉州举行的艺术品拍卖活动越来越多,一些藏家还频频出现在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

“除闽籍书画精品,一些国内大家,如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作品也成为泉州藏家的囊中之物。”泉州收藏家、长流艺术馆馆长曾少池说。曾少池时常和国内一些大拍卖行有业务往来,熟悉艺术品的书画投资。经过几十年的收藏积累,他收藏的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囊括了张瑞图、董其昌、黄道周、张大千、徐悲鸿、弘一法师、于右任、傅抱石等名家。有的名家藏品还不止一幅,如他收藏的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晋江籍大家张瑞图的作品,就涵盖了手卷、立轴、扇面等多种形式,他还曾向晋江博物馆转让了一件张瑞图的作品。

曾少池还通过其运营多年的长流艺术馆,同藏友分享他收藏的书画精品。在记者采访他当天,一位藏友来访,以200万元转让价将曾少池的一件藏品带走。

在曾少池看来,收藏书画,价格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真假的辨别,“买贵一点没关系,最怕买到假画”。如何买到名家精品?曾少池建议入门者要潜下心来研究,“喜欢一位书画家,你必须去研究他,掌握他各个时期作品的特点”。

藏家梦想办民间博物馆

曾少池另一个身份是泉州门里博物馆副馆长。该博物馆今年4月投入营运,是门里集团下属博物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门里集团总裁陈冬喜欢收藏,作为泉州人,他们希望将门里博物馆打造成泉州乃至福建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层次最高的民办博物馆。

门里博物馆分为六大专题陈列,青铜器、古书画、德化瓷、鎏金佛像、紫砂壶、寿山石等多种艺术门类。青铜器展品器形端庄,纹饰厚重,年代久远;紫砂陶瓷皆为历代上乘之作;书画作者有唐寅、仇英、董其昌、张瑞图等名家;馆藏有大量汉、藏佛教石刻……不得不说的藏品还有一件,就是明代德化瓷雕大师何朝宗所创作的瓷雕“渡海观音”。这尊“渡海观音”高52厘米,尺寸超过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渡海观音”,可谓镇馆之宝。

事实上,许多民间收藏家都有办博物馆的梦想。此前,万冬青曾举办过多场个人藏品展,也组织举办过具有全市性的艺术藏品展等。他认为,收藏收藏,光收,不过是个采购员,光藏,不过是个保管员。有所专长的收藏家办博物馆是好事,应提倡支持。他建议,政府在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利用闲置建筑时,考虑纳入民办博物馆设施,如在西街、新门街、南门、南少林片区办民俗馆,还可以办红色文化馆,在企业办服饰馆、鞋馆、缝纫机馆、酒文化馆、茶文化馆等,并在财政补助、人才培训、税收优惠、馆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会长李彦君也认为,泉州古玩收藏业可谓底蕴丰厚,要进一步提升古玩收藏业水平,立足本土文化,充分利用泉州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用足用活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

藏家故事 谁不曾交过“学费”

张五鹏和他的藏品独角兽

近年来,泉州的民间收藏得到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收藏行业。目前,泉州市区已形成后城、源和堂数处古玩市场,还有福建省收藏家协会泉州分会、泉州市收藏家协会以及泉州市古玩商会等民间收藏团体。近日,记者采访多名收藏爱好者,聆听他们的收藏故事,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尽管或多或少都有过上当“交学费”的经历,他们仍乐此不疲,或许收藏的魅力也在于此。

收藏30年 珍藏宝贝逾万件

走进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张五鹏先生的家,其左厢房琳琅满目的玉器让人应接不暇,这里珍藏着他的毕生心血。张五鹏说,他收藏的大大小小宝物已达1万多件,上世纪80年代是他收藏的黄金时期。当时他在福州经商,走南闯北,见的宝贝多,接触的专家也多,长了不少见识。

“这块鸡皮黄、银包金田黄就是那个年代,我用8万元买回来的,前后花了三个月。”隔着玻璃,一块田黄色泽温润,雕花雅致,张五鹏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20多年前,8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看到我拿那么多钱买这件田黄,很多人都瞪大了眼睛。”张五鹏相信自己的眼光,当时还请来福州寿山石总厂的三位大师前去鉴定。如今他认为,这件500克的田升值不知翻了多少倍。

除寿山石,和田玉也是张五鹏长年专研收藏的领域,他的藏宝屋里,一尊和田青玉独角兽颇为显眼。这件宝贝是他30年前从一堆不值钱的破瓶子破罐子中淘出来的,当时泉州旧城进行改造,他在北门的一乡村里发现了这件独角兽,便将它和一堆不值钱的老旧物一并购买回家。

张五鹏承认,刚开始收藏时,他也买进一些赝品或次品,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淘到的真宝贝越来越多。“收藏是为了交流。”这些年,他通过交流,不断提升了鉴赏能力,同时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黄世波是石狮小有名气的收藏家

首件藏品被坑 学成“老师傅”

51岁的许贵福是一名收藏爱好者。15年前,有朋友在泉州后城开了间古玩店。“当时古玩市场还没现在那么火热,买的大部分都是有兴趣的人。”许贵福当初感觉这些无外乎“破碗”、“旧花瓶”、“古字画”,能值多少钱?后来,跟玩古董的人接触久了,开始用欣赏的眼光打量古董。“越看越顺眼,感觉这些古玩意儿做工精致,挺美的。”

2000年,许贵福以200元买了人生第一件宝贝,一尊据称是清晚期的花瓶。“觉得花瓶上纹饰好看,古香古色”。但多位朋友鉴定后说这是现代仿的,被骗了,许贵福受到打击。

他也由此意识到,收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很多知识作为基础。此后,他开始买书籍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士取经,逐渐对这行当熟悉起来。

许贵福收藏以瓷器为主,他将家里的一间房间腾出来,专门存放宝贝,有时间就慢慢把玩欣赏,也会带朋友参观品鉴。“虽然收藏的东西不一定是精品,但都是我花时间挑回的宝贝,因此也很少卖出。”

如今,许贵福在他的朋友圈也算“老师傅”了,闲暇时和朋友一起淘宝、鉴宝,有时也帮朋友鉴定下宝贝,提点意见,他觉得,这就是收藏的乐趣。

清朝官帽是收藏迷蔡其呈的宝贝

宁可错买 不放过一件古董

石狮的钟老先生热衷收藏,也热衷鉴宝。为参加9月25日在闽台缘博物馆的鉴宝活动,他提前一个月上网预约。鉴宝当天一大早,他就带了五件藏品从石狮赶过来。

鉴定会上,他的这五件宝贝,只有一件清朝的青花瓷受到专家好评,但价值也不高,连三十强也未能入围。这并不影响钟老先生高涨的收藏热情与执着,他说:“收藏不在于价值的高低,重在收藏的心理体验,高兴就好。”

他介绍,自己早年收藏钱币,2008年,他收藏的一件《良宵》瓷板画受到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专家李知宴好评,并在陶瓷鉴赏方面得到专家的指导,颇受鼓励,转而收藏陶瓷。

“宁可错收一百,也不要放过一件可能的古董。”钟老先生说这是他的收藏观念,正因自己的这一想法,家里的藏品堆积如山,当然,绝大部分是不值钱的赝品。“别人都说我收留一屋子的垃圾,对此,我不进行反驳,我喜欢,所以我收藏,其他的我不在乎。”

石狮退休老人邱天送以收藏油灯出名

【专家说法】想聚宝 首先学会识宝

民间收藏是国有收藏的重要补充,国有收藏可作为民间收藏研究的基础。藏宝于民具有客观原因,国有收藏单位不可能将全部藏品都买回收藏。但在市面上庞大的“宝贝堆”里如何做到独具慧眼,且听听专家怎么说。

宝物经济价值≠研究价值

专家指出,如今,一提到收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钱。有的收藏类电视节目过于聚焦经济价值,引导了不太正确的收藏心态。事实上,某件藏品的价值,专家判定的只是目前市场上部分情况,但并不能真实反映藏宝的本身价值。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万冬青认为,一间藏品是否有价值,要从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考量,有些文物,它的经济价值或许不高,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这样的藏品,其实比较合适捐赠给博物馆用于学术研究。

以近期颇受关注的泉州明代御史大夫顾珀故居失窃的墓塔石为例,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表示,这件文物价值多少钱不好说,但对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海外交通具有重要价值,它也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盛况的最重要见证。

泉州宗教石刻研究家吴文良,长期收集并研究古代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留下的宗教石刻。当年,这些石刻散落民间,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价值,甚至被用来围猪圈、盖厕所。上世纪50年代,吴文良将多年收藏的200方各类宗教石刻全部捐给国家,1957年,他耗费毕生心血编辑的《泉州宗教石刻》出版,这本书籍里的石刻图立即引起海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石刻的价值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多学多问是快速成才法宝

收藏古玩,上当受骗买到赝品的事情也不时发生,主要原因在于藏者对藏品了解不够。那么,作为一名初入行者,要如何提高收藏水平,练就一双慧眼?

万冬青认为,经过二三十多年的收藏热,市场上的东西少而贵,且伪品多,他建议初入行者可选一民俗类小专题入手,持之以恒,这不失为出成果的捷径。

此外,多学多问也是快速成才的法宝。张五鹏说,藏者要在理论上、实践中努力掌握自己收藏门类的知识,做到真正懂行。“收藏不是收来藏着,要多交流,在购买古玩时要多请专家鉴定,购买后多请藏友鉴赏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他说。他还建议藏友要做研究型的收藏家,从藏品着手,结合藏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造型艺术、雕刻工艺等知识进行研究,提升鉴赏水平。此外,他根据自己多年玩玉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三先三不”原则。所谓“三先”,即先懂得和田玉再玩翡翠玉,先玩原石后玩玉器,先玩新玉后玩老玉;“三不”,不听别人讲故事,因为很多是虚构的,不对照书本画册鉴宝,因为很多“宝贝”是根据画册仿造的,不认可证书,因为证书也可能是假的。

草根收藏 赝品率高达98%?

在部分收藏界业内人士眼中,一些鉴宝活动过于注重娱乐性,有“作秀”之嫌。

近年来,泉州举行了多场寻宝、鉴宝活动,一些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藏品由此露出庐山真面目。这些藏品不乏何朝宗、弘一法师、张瑞图等人的作品,有的民间宝物甚至在国家级博物馆也见不到。鉴宝也让一些赝品浮出水面。赝品之泛滥,以至于有专家称,民间鉴宝中的赝品率高达98%。专家认为,民间收藏乱象始于利益之争,收藏有道,藏家要保持平常心态。

寻宝鉴宝热 民间珍品掀起盖头

近几年来,泉州已多次举行大型寻宝、鉴宝活动,央视一些收藏节目也先后走进德化、石狮、晋江、泉州进行拍摄。泉州藏友热情极高,纷纷拿出珍藏宝贝让专家一鉴真伪,一些民间珍宝也得以为大众所识。

2006年底,中央电视台“2006民间寻宝记”走进泉州的德化、石狮等地寻宝。在德化评出了十件重点宝物。在石狮和台胞专场,评出了石狮“最佳”十大民间宝物。

2008年,央视“寻找国宝”大型电视系列活动再次走进泉州石狮,活动持续四天,4000多藏友携带近万件藏品参选,800多位台胞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最终评出了“石狮专场·台胞专场”和“泉州专场·台胞专场”的“国宝”2件、“民间宝物”22件和“民间优秀藏品”22件。被评为石狮、泉州两地“民间国宝”的藏品分别是宋代汝窑狻猊香熏和泉州江加走掌中木偶。

2012年5月,央视寻宝栏目走进晋江,专家从2300余件(套)藏品中选出76件“宝贝”。海选过程中,发现本地一位藏家持有晋江籍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一幅4米长的大幅字画真迹,另有本地藏家持有福建最后一位状元吴鲁,以及一代高僧、杰出艺术大师弘一法师的书法手迹。

2013年9月,央视寻宝再次走进德化。藏友陈启兰收藏的明代“瓷圣”何朝宗的自在观音瓷塑摘得“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奖”。

今年9月25日,“首届海峡两岸·东亚文化之都大型鉴宝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评出了18件优秀宝贝。

赝品泛滥 98%是假货

也有收藏界人士指出,寻宝鉴宝活动固然“收获”了一些民间宝贝,但一些极具看点的民间珍品甚少出现在其中。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张五鹏透露,泉州地区有不少有实力的藏家,专门收藏高档藏品,有不少价值连城的好东西都在泉州藏家的手中。“但是,真正的行家都很低调,不爱拿出自己的珍藏去显山露水。”

一位不愿具名的泉州收藏界业内人士则将“鉴宝”活动说成“作秀”。他透露,某次由电视台主办的寻宝活动,主办方曾找到他要求出具一些藏品。他笑称,当时自己店里的几位员工都因此上过电视,拿着他的藏品天花乱坠地“编故事”。“从这个角度说,一些鉴宝活动多是娱乐性,当不得真。”

与一些手握珍品的藏家的低调相比,在一些专家看来,参与鉴宝活动的藏品可谓赝品泛滥成灾。

“民间藏品98%都是赝品。”9月25日,世界华人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东亚文化之都大型鉴宝活动上如是表示。作为著名青铜器、佛造像、陶瓷鉴定专家,王立军经常外出鉴定,赝品的泛滥让他深恶痛绝。

参与此次鉴宝活动的北京元青花俱乐部会长张庆玉对此深有感触。当天,他遇到一位从事业余收藏已18年的“收藏家”李先生,李先生带来了手中大部分藏品,但经鉴宝专家鉴定,基本都是赝品。“民间收藏可以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但一定不要盲目收藏”。

但也有收藏爱好者对专家将自己的藏品鉴定为赝品不服气,在某次鉴宝现场,有人为此反驳称,“藏品是在外国买回来的中国古董,怎么会是假货呢?”

“难道外国就没有假货吗?”专家反问。

勿轻信证书 有的专家也不靠谱

有意思的是,尽管民间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但鉴定证书却很多。王立军说,正是证书害了很多人。在他看来,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是鉴定专家眼力问题,有的是鉴定专家职业操守的问题。

“鉴宝专家见多识广,当然靠谱。”泉州藏友钟先生表示,他绝对相信鉴宝专家的眼光。在一次鉴宝活动中,他曾与央视鉴宝栏目的一位专家合影,如今,每次外出参加与收藏有关的活动,他总会将这张照片带在身上,他说他骨子里有些专家崇拜。

另一位收藏爱好者王先生就对一些专家的专业水准,甚至鉴宝动机都持怀疑态度。有一次,他曾拿着已上拍并入书价值一千多万的藏品去测试某鉴宝专家,谁知那位专家在几米开外见到藏品便喊“假的假的,拿走拿走”。此外,王先生还听说,有“专家”明明知道人家手上的藏品是真的,但故意说成假的,然后再找人私下与持宝人洽谈,从而低价获得藏品。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认为,鉴宝能力的锤炼需要阅历与专业知识的积淀,有些鉴宝专家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便是一些顶级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建议收藏者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他还强调,收藏者有一大忌,便是爱参照藏宝书籍。他说,书上介绍的藏品多为国宝,价值不菲,多有无良商家照图仿古造假。

鉴宝专家的职业道德也很重要。万冬青说,鉴宝活动的不同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鉴宝专家的态度。“如果是商业鉴宝活动,水分相对多些,不能保证出现贿赂专家,花钱买证书的事,毕竟,有的藏品,即便是赝品,有了证书,拍卖时便能获利数倍甚至数十倍。”如果是公益性质的鉴宝活动,专家相对顾及个人品牌,会看得更加仔细,鉴宝相对公正。

收藏有道 不要被利益绑架

9月25日,在中国闽台缘举行的鉴宝活动上,来自台湾的专家徐志诚介绍,海峡两岸对待藏品的心态略有不同,台湾收藏者是冲着对古玩的喜好而收藏它,大陆收藏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们未来的升值空间。

“收藏曾经是边缘文化,现在变成主流文化。过去是小众文化,现在变成大众文化,去哪里鉴宝都是人山人海。”王立军认为,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介入收藏,对收藏的发展是有利的,但也因此导致一些人为了利益,而频繁制造赝品。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也认为,民间收藏乱象正是始于利益的作假。他介绍,部分藏家收藏知识十分欠缺,又一心想靠收藏致富,这让仿古、造假者有机可乘,他们通过制作、贩卖物非所值的“古玩”,从中牟取暴利。

2011年初,在北京被拍出2.2亿元天价的一套“汉代玉凳”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一年后证实,这件玉器为高仿工艺品,最初售价仅为230万。天价藏品虽是赝品的极端例子,而被炒至几万几十万的中高端仿古造假品更是数不胜数。赝品多,自然有人看走眼会上当,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购买者只能自认倒霉。张五鹏把这称为“交学费”,不过他也表示,藏家在购买之前做足准备,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

“收藏亦有道,心态要平和,不要老想着靠收藏发财致富。”万冬青认为,收藏是种手段,雅玩才是目的。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