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大看台
苏氏宗祠:铭记革命历史
苏氏宗祠
张坂苏坑,作为台商区的一个革命老区,历经了历史变革和人间沧桑,积聚了丰富的历史印记。苏氏宗祠,作为曾经的红色革命据点,在2006年被惠安县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更是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展示点。日前,记者在苏氏宗祠相关负责人苏景中的带领下,探访了这座记录着历史沧桑,见证一段峥嵘岁月的大宗祠。
宗祠内牌匾林立
苏氏宗祠,创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现位于台商区张坂镇苏坑革命老区村中部。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石埕、凹斗门、天井、祀厅组成。整个建筑构造以豪迈称雄,屋面雕刻装饰工艺更是精湛绝伦。宗祠前竖有一对旗杆夹,彰显了宗祠曾经的显贵和辉煌。
据苏景中介绍,苏氏宗祠迄今有近300年的沧桑历史,因年代久远,缺乏修缮,局部曾有坍塌,匾额、椟、案桌等物品已经遗失。上世纪九十年代,苏氏有识之士倡议重修宗祠,工程于2003年农历十二月十八日开始破土兴工,2005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告竣。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守《文物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新增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苏明先生和时任泉州市副市长周焜民先生惠赐的“绳其祖武”和“世德流徽”两方墨宝,制成匾额悬挂祠内。
据了解,居住在苏坑(主乡)周边的苏氏族人,是元、明时期分别从同安、南安、泉州迁徙而来的。三支苏氏在苏坑村汇成一支,并在乾隆年间共同修建了苏氏宗祠作为三大苏氏支系共同的祖祠。苏坑苏氏枝繁叶茂,源远流长。苏氏子孙遍及惠安、泉港、台商区,另外浙江、广东、台湾、香港及新加坡、菲律宾等海内外地区也有不少苏氏族人。自古以来,苏氏素称望族,族内人才辈出,有“文武世家”称誉。在宗祠内,悬挂着“儒林郎”、“宁波教谕”、“文武乡进士”、 “一榜两魁”、“祖孙选魁”、 “兄弟文魁”、“徵仕郎”、“贡生”等先贤们科举、登仕的10多方匾额,这些先贤或报效国家,名垂志书;或热衷桑梓,造福一方。
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革命老区,苏坑村有不胜枚举的革命故事。其中,革命先驱苏克明与苏氏宗祠结下的不解之缘尤为传诵不休。苏克明出生于苏坑村桥尾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均以务农为生。他幼年在家乡求学时,就对腐朽无能的黑暗统治阶层恨之入骨,对贫苦的农民群众深怀真挚的同情心。1926年,苏克明由厦门集美返回家乡苏坑开展地下革命。他和其他革命同志以惠安公学(现八·二三小学)为据点,到苏坑村、前见村等地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债活动。同时,向学生和各界人士大量地介绍《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革命军》及《工人流血》等进步刊物和文章。1928年,有识之士在苏氏宗祠创办了南薰学校,传授新学。在这期间,苏克明发展了5名地下党员,组织红军参加1930年八闽著名的“惠安暴动”,当时,苏坑就是一个重要据点村。暴动失败后,南薰学校遭受破坏停办,地下党员各自分散隐蔽起来。
1937年秋季,由革命人士苏鸿树倡议,再次在苏氏宗祠创办青山学校。1939年,中共惠安特支扩大会议决定,苏坑革命据点归属惠南片区,由柯昆山负责。1947年,苏克明回乡后继续组织地下革命活动,并于次年开辟了闽中海上交通站苏坑交通线。1949年,青山支部(亦称:苏坑支部)成立,苏克明任青山总支兼青山支部书记,支部以苏坑为据点,活动地域包括现在的山霞镇,以及张坂的苏坑、前见、后蔡、门头、上塘、下宫等乡村。8月份起,苏克明领导青山游击队,策反埕边盐场盐警中队起义投诚,接管青山乡公所、东园镇公所、后港乡公所等。并接受县工委派往崇武共商“调虎离山”计,成功地活擒伪县长覃斌,宣布了惠安解放。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苏氏宗祠长期作为革命聚集据点,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红色的革命烙印。如今,宗祠将力争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及宗亲、村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据了解,宗祠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近期正组织相关人员撰写革命史实悬挂于宗祠祀厅两边,期望进一步提高苏氏宗祠的影响力。 (记者郭慧杰 陈智勇 通讯员庄莹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