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鹿港对渡:那一段帆影交织的黄金岁月
千帆竞发 蚶江位于泉州湾南岸,海岸线长17公里,拥有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宋代,蚶江就已是民居稠密、船只过往频繁的港口,元代的时候尤盛。 蚶江-鹿港开通对渡航线以后,海峡两岸航行时间仅需一昼夜,泉州等附近各县的对台贸易,都经蚶江出入。一时间,千帆竞发,梯航万国,不管是永宁的永进商行,还是蚶江的欧泉盛行郊,他们的货物要送往鹿港都要从这里出发。满载大米、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鹿港起锚,驶向蚶江;而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布匹的货船,也从蚶江启航,一昼夜直达鹿港。鼎盛时期,蚶江当地行郊有100多个,运输船达300多艘。 而台湾的鹿港也由此迅速上升成为台湾中部贸易的集散地。当时,鹿港有糖、油、布、染、南、泉、厦等八个郊,营运范围北至上海,南至南洋。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玺《重修彰化县志》云:“鹿港大街……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蚶江又辟航线至台湾淡水八里坌;道光四年(1824年),再辟航线到台湾海丰。至此,两岸对渡的5条航线中,蚶江占了3条。 遍铺红砖 鹿港与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泉州一带居民大量移垦,鹿港文化不论语言、艺术,还是宗教、风俗,均直接受闽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林国宏介绍,蚶江有一条形成于宋代的古街,因街道很窄,故称“一线天”街,清朝迁界被毁,两岸对渡繁荣起来后复建。而鹿港也有一条“不见天”街,街道上空覆盖屋顶,成为“无天厝”。蚶江等闽南一带的飞檐翘脊的民宅,从外墙到屋内的地砖、炉灶都是用红砖砌成的,鹿港老街也是遍铺红砖。 在鹿港,一些大宅、寺庙其建造所用的砖木甚至就是直接从泉州运来的。当年,船只从鹿港出发,运的是稻米之类的重物,由蚶江返回时往往运送的是布匹、中草药等个大体轻的货物。于是便用泉州白石条等来压仓底,以抗风浪。这些运来的砖石都不会被浪费,恰好可以用来修房造屋,搭盖庙宇。鹿港日茂行前所铺的石条即全部来自泉州。 此外,鹿港天后宫在台湾各妈祖庙中地位极高。因该庙所供奉的妈祖神像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从莆田湄洲天后宫恭迎到台的,是全台唯一由湄洲而来的神像,人称为“祖神”。 鹿港龙山寺是顺治十年(1653年)由泉州移民从安海龙山寺分灵割香去的。在蚶江鹿港对渡两年之后,由于人口陡增,就显得地偏庙小,遂迁建现址,它的建筑范本就是泉州开元寺。因与台其他庙宇相比略显华丽,故有了“台湾紫禁城”之称。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放厦门为通商口岸,蚶江的地位逐渐被厦门所取代,同时,鹿港也因港口淤塞而逐渐没落。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蚶江与鹿港的对渡通商基本停止。如今,这两个当年因对渡而繁荣的小镇都已洗尽铅华。唯有蚶江遗留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又称“对渡碑”),仍记录着当年蚶江与鹿港间千帆往来、商贾云集的黄金岁月。 |
- 2014-06-03第八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石狮开幕
- 2014-06-03泉州各地端午民俗活动:千人泼水 龙舟竞渡
- 2014-06-03第八届闽台对渡节石狮举行 20项民俗活动乐翻天
- 2013-06-12传承数百年对渡文化 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举行
- 2013-06-10蚶江泼水节期间 5部1路车临时增援“蚶江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