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已过时 破冰正当时
困扰村民400多年的陈规公告废除,引发村民广泛关注。 (张九强 摄)
400多年陈规一朝破,这绝非易事。但回顾历史,现在已知的不通婚的禁令,大多起于清朝中期至末期。历史上这些村子为什么定下这样的铁律已难详述。
可以回溯的是,清末年间,泉州、漳州一带多族群而居,族群间为争夺利益而纷争不少,大抵也是因为这些纷争而有了桎梏多年的不婚禁令。
那么,为何早年泉漳一带易发生乡族恩怨,因怨而生的禁令又何以百年不摧,它对族人的桎梏几何?我们试图从历史的时间脉络中梳理一二。
“不婚”多起于清朝中后期
“现在已知的不通婚禁令,大多起于清朝中期至末期,民国时期都少有再定这种乡约的了。”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说。除了安海的这8村外,附近的桥头村、浦边村,东石的萧下村、井林村过去都有不通婚的规定。在市区常泰街道华兴社区的傅姓与金龙街道一陈姓村至今也仍不通婚。
如今仍在流传的歇后语“渔儿船娶某——没轿(没叫)”,说的是在古代,居住在浮桥边和新桥边的闽越族古人与汉族人也是不通婚的。他们以捕鱼为生,只与居住在两桥边的闽越人通婚,因此,娶亲时并不坐轿子,而是坐船。因与外人联系较少,所以办喜事时,也很少邀请族外人,也就有“没叫”的谐音,意为不叫族外人参与。
傅孙义表示,除了少数因宗教和民族关系外,多数不通婚的禁令都始于清末中后期的乡族恩怨,因怨而发生的械斗事件影响广泛,赌气的先辈们才立下铁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