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那些温暖的面孔
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徒手制伏持刀行凶者;生命尽头,她无偿捐出器官,完成一场关乎几个家庭的生命接力;跨越半世纪,他们无私照顾非亲非故的智障者、孤寡老人……不管大爱小爱,都在这里交汇,共同编织着一样的中国梦。回望这些,犹如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心生向往。
年终岁首,本报记者再次走近他们,与读者一起重温这些温暖的面孔。
爱心接力
晋江供销社:半个世纪演绎济寒赈贫不朽传奇
本报讯 (记者石伟琴)23日泉州刮起了一阵又一阵寒风,晋江市青阳供销社几名员工担心85岁的李抚西会着凉,急忙为他送来围巾。“11日他说不舒服,检查后住院了9天才回来。”青阳供销社主任粘家强说。
此前青阳供销社的员工50年来接力照顾非亲非故、患有智力障碍的李抚西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如今他们依然坚持着这份爱心。“住院期间员工轮流去看望他,炖汤给他喝。”粘家强说。
在李抚西所住房间的桌上,一直都有蛋糕、麦片、牛奶等食品。员工们说,因为担心他会肚子饿,总是买些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晋江龙湖尚善养老院里,76岁的李池池一见到英林供销社原主任施永坤,便露出了笑脸,“坤啊,我肉酱又没了!”“下次来给你带,这些水果和泡面你先吃着。”施永坤拍了拍李池池,笑着说:“每次他有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他。”
每当供销社的员工来看他,李池池总是显得很兴奋。“坤啊,这个椅子太硬了,好痛。”听到这个消息后,施永坤转身走进尚善养老院的服务台,购买了一个软气垫。在其他两人的帮助下,他将软气垫放到轮椅上,再让李池池坐上去,“怎么样?”李池池盯着施永坤,开心得直点头。
“现在年轻人来得比较多,接力棒传到这些小伙子手上了。”施永坤说,即便如此,他依然有空便来看李池池。“44年接力照顾,我得把这一棒传好,有供销社的一天,就有李池池的一天。”
雪中送炭
吴建设:27年前慷慨解囊65元 当代侠义故事完美落幕
本报讯 (记者廖培煌 实习生彭坚林)寻找27年前借给自己65元的人,牵出一幕幕有情有义的故事。65元故事,俨然成为田德明和吴建设之间的友情“符号”。
“我正要打电话给他,邀请他元旦回来找我再聚聚呢。”23日上午10点多,刚把公交车停在站点上的田德明笑着说。而远在石家庄的吴建设告诉记者,回晋江过节一定跟田德明联系,小酌几杯。
27年前,湖南人田德明在石家庄出差,家中遇急事,有几面之缘的晋江人吴建设借其65元。2004年左右,田德明抱着寻找吴建设的信念到晋江打工,一边开公交车一边四处打听吴建设的消息。今年5月8日,本报在第五版刊发《晋江磁灶吴建设,你的好友在找你!》,报道田德明寻找恩人的故事。在吴建设的表弟王进步先生的帮助下,本报找到还在石家庄经商的吴建设。
10月21日晚,时隔27年后,田德明和吴建设在晋江会面。一辈子都没有上过高档酒店的田德明,在荣誉国际酒店设宴款待吴建设。这顿饭花了田德明大半个月工资,但远没有27年前吴建设借的那65元贵重。“一辈子能有多少次机会,让不熟识的陌生人,把身上所有的钱掏出来借你?”田德明一直感动着。“我也没想到,多年前的小事,田德明记到现在。”吴建设一如多年前的爽直。
因为爱情
林一鸿:6米《清明上河图》 一针一线总关情
本报讯 (记者吴志明)只因妻子喜欢十字绣,泉港峰尾镇28岁的林一鸿毅然拿起绣针,用22个月时间绣出6米《清明上河图》(详见本报10月7日第四版)。记者昨日获悉,小夫妻俩已开始了第二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两人一个绣,一个拆线,继续“编织”简单却幸福的小日子。
再次见到林一鸿和妻子郑雪娥时,他们正在租房里刺绣。林一鸿右手拿着针,麻利地上下穿梭着,郑雪娥则坐在一旁帮忙拆线,将线按照颜色一样一样地缠在纸皮上,标上序号。小两口有说有笑的,小小的租房里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郑雪娥被十字绣的艺术吸引住,希望能够拥有十字绣。考虑到自己比较没有耐心,而丈夫比较静得下心来,于是她就把想法说了。为实现妻子的愿望,林一鸿决定试试。两人从小幅开始绣,2012年9月份开始绣《清明上河图》,但“工程”的难度还是超出了林一鸿的想象。他甚至一度想过放弃,但在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坚持了下来。今年7月1日,两人终于完成了这幅长6米、宽0.7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一共用了78色线,240多万针。
林一鸿表示,两年来,他最感激的是妻子,她一直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他,为他减轻了不少工作量。妻子同时还包揽了全部的家务事,“我连一个碗都没有洗过”。
悬壶济世
戴标曾:矢志学医 五十年治疗廿万人次
本报讯 (记者李凯龙)嘘寒问暖了解病情,点穴敲打解除病痛,推拿不收乡亲的钱,遇到家庭贫困的病者,还主动赠药……冬日里寒意阵阵,来到南安洪濑东大路戴标曾的“惠世堂”里,病患心里涌起阵阵暖意。昨日,记者再次来到戴标曾的中医诊所,戴老正在为从南安诗山赶来的老妇诊治。
今年已78岁的戴老行医50载,现一天平均诊治病患20余例,病患多时,忙到晚上8点多也是常有的。中午戴老习惯不休息,也是为了多为几个病人减轻痛苦。
27岁那年,为了实现自己的从医梦想,戴标曾凭着精诚之心,从老中医陈辉处学到了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并较系统地自学了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理论知识,开始钻研风湿病的治疗方法。善采百家之长的他虚心求教,在有一定的积累后,开始为乡亲们治疗风湿病。20年间,凭着对中医医学的热爱,没有挂牌行医,没有诊金收入,他甘愿默默地付出。1983年,他经批准正式挂牌行医,开办 “惠世堂”。随着治好的风湿病人越来越多,口口相传下,厦门、莆田乃至外省,甚至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华侨华人,也都慕名前来求诊。50年来,经他诊治过的病人已近20万人次(详见本报12月7日第三版)。
10年前,诊所的生意开始好起来,生活也渐渐富裕,从那时起,戴标曾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资到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当中,资助贫困学子、为学校捐款、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几年来,他累计捐出款项50多万元。
情系桑梓
施金城:捐建6所学校 倾尽财力无怨无悔
本报讯 (记者吴志明)今年4月份,本报关注了安溪培文师范的创办者(现泉州师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侨胞施金城先生的感人事迹(详见本报4月24日第五版)。记者昨日获悉,今年施老先生捐资1200多万元建设的项目或正在施工或已完工。
施金城1925年生于安溪龙门,4岁时跟随父亲到南洋,1936年又回到家乡,1947年再赴异国谋生。经过几十年奋斗,终于事业有成。1982年,他捐资建培文小学;1985年捐资建安溪培文师范,2002年培文师范转型成为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此外,他还捐建了培文丽馨幼儿园、培文蔼华实验幼儿园、培文颜明幼儿园。32年间他捐建6所学校,累计捐赠1亿余元人民币,2万多名学子从中受益。
施老的事迹感人至深,今年4月他回乡时,村民联合赠送了一块写着“丹心系桑梓 善举播芬芳”的牌匾,以表达对他的敬仰。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校长陈哲恒告诉记者,今年施老先生又捐资1200多万元,用于修缮幼儿园、升级改造培文中学办学条件。其中培文中学公寓式宿舍楼正在施工中,综合楼装修、教师宿舍楼装修已完成,培文丽馨幼儿园、培文蔼华实验幼儿园的部分装修也已完成。
陈哲恒说,今年10月施老先生再次回到家乡,关注各项工程的进展时表示,如果有可能,他还想再捐建一座现代化的示范图书馆。
百岁慈母
林绸:独力抚养四个儿子撑起一片天
本报讯 (记者谢宜萱) 南安105岁老人林绸,一生历尽艰难坎坷,中年时,丈夫积劳成疾逝世,她不愿另嫁,将抚养4个孩子长大成人当做自己今生唯一的责任。在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时,儿孙们没有一人嫌弃她,细致妥帖地将老人照顾起来,让她终于能尽享天伦之乐。近日,记者在白土村又一次见到了这位百岁老人。
午后,老人晒够了太阳便进屋睡觉了。她的小儿子王忠威领着记者进屋时有些响动,老人被吵醒,有点儿不高兴,王忠威就在老人耳边大声说话:“有人来探望你咯,该起床咯。”老人才点点头,慢慢地直起身子。王忠威拿起一件羊毛外套给老人套上,由于天气冷,又给她戴了一顶帽子,然后才弯下腰去给她穿鞋。老人抱怨:“这件衣服紧,不好穿。”“新买的衣服,都会紧的。”王忠威笑着答道。
王忠威说:“我母亲年轻时吃了许多苦,尤其是在我父亲去世以后,她一个人扛起一个家,种田养家禽自是不用说的,每天大清早还要上山砍柴,晒干后挑去卖。我没听过她说辛苦。”他笑说,“她年纪大了以后脾气反而比较硬,不过我们都顺着她。”
如今,老人4个儿子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且个个有出息又孝顺,经常来探望老人,给她买各种她爱吃的零食和好看的衣服。
爱如潮涌
连荣华:准备捐肾救子 情动社会各界
本报讯(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彭坚林)“医院通知我为海松捐肾的手术再过几天就可以开始了。”22日向记者通报这个好消息时,一直以来紧皱眉头的连荣华,眉头和心间都舒缓了下来。
本报今年8月15日以“我恨不得把两个肾都给他俩”为题报道,泉港区前黄镇凤北村的李秀开、连荣华夫妇,原本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正在念大学的两个儿子,先后患上慢性尿毒症。母亲连荣华的血型与两个孩子都符合,基本满足换肾的条件,但只能捐出一个肾给孩子。悲伤矛盾中的母亲泣号着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恨不得把两个肾都换给他俩。”
8月份以来,本报连续刊发20多篇追踪报道。李家所在的泉港区乡亲们行动起来,公益机构伸出援手,9月3日,全国政协常委、泉州乡贤、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南益集团董事长林树哲先生委托代表为李家捐款20万元。
社会各界共同为李海清、李海松兄弟叩开“命运之门”,为他们赢来重新开启生命之门的机会。据了解,上千名爱心人士及泉港区政府部门、前黄镇的乡亲,为李秀开一家捐款逾60万元。
昨日,李秀开、连荣华告诉记者好消息,位于福州的南京军区总院已经通知他们,再过几天就可以做连荣华捐肾给海松的手术了。
而海清,目前仍在寻找配对的肾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绝望到期望再到现在一点点迎来希望,李海清愿意相信,伟大的母爱,在社会大爱的支持下,能帮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
最后奉献
张腊梅: 死后捐出器官延续3人宝贵生命
本报讯 (记者许文龙)生命的尽头,19岁的四川宜宾姑娘张腊梅在家人的帮助下,无偿地捐出她的部分器官,让另外3个同样遭受不幸的家庭看到希望。这样无私的善举,完成一场关乎几个家庭的生命接力,令人惋惜、感动、钦佩。
“我们把腊梅的骨灰带回来,和她弟弟葬在一起。”昨日,记者电话联系了腊梅的父亲张光辉。今年9月,他处理完女儿的后事,就和家人一起从惠安搭乘汽车回到四川宜宾老家。由于常年出门在外,回去之后他们才发现家里的房子倒塌了一大半。最近,他和妻子暂时借住在哥哥家,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着重新翻修房子,争取今年春节能搬进新家。
“我们很不幸,身临绝境时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愿意尽己所能地帮助其他不幸的人,这也是腊梅的遗愿。”他说。今年43岁的他和40岁的妻子商量,等忙完房子的事,他们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到时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让他平平安安地长大,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他说,等过完年后还会回惠安,对当初帮助过他们的人,一一表示感谢。
今年8月27日,张腊梅在搭乘摩的回惠安县城的途中从车上摔下,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死亡。她的家人一致决定无偿捐出她的器官。腊梅及其家人的善举经过本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许多市民对腊梅及其家庭的不幸遭遇深感痛心,也被他们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路见不平
周万勇:徒手搏斗制服持刀歹徒
本报讯 (记者许雅玲 实习生翁杰林)22日上午10点,石狮玉湖果蔬批发市场里熙熙攘攘,周万勇的面条批发店顾客盈门。
9月18日6时10分,在石狮市区民生路,39岁的男子李某手持菜刀,先后砍伤4名无辜路人。路过现场的周万勇在紧急时刻徒手上前,紧握李某的手臂,与现场民警合力制服李某,之后悄然离去。为表扬周万勇的英雄之举,中央文明办将他列入了“中国好人榜”(详见本报9月19日、9月21日、12月19日相关报道)。
周万勇告诉记者,他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每天半夜12点起床和面,忙到次日早上6点,然后给各个餐馆、零售点送货。只是,时不时会有一些人过来问他是不是媒体报道的“摩托勇士”,甚至有些住在泉州市区的人特地坐车来石狮买他的面。
“我和家人已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他说,因为父亲生病,妹妹先回老家照顾父亲了,自己春节也会回去看看老父亲,一家人好好团圆。周万勇的孝顺也影响了孩子,在湖北念书的女儿每周都会给他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很是贴心。
女儿告诉记者,她是在网上看新闻时得知父亲的事,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但周万勇始终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这真的没什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