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设计师投身安溪藤铁业
百年难遇,铁树开花。在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这个“魔咒”似乎已经被打破。在这个小小县城,有400多家企业靠着藤铁发家,其中6成以上用于出口,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约占全国藤铁工艺产品出口额的40%,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据泉州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今年1—11月,安溪出口藤铁产品货值同比增长约2成。墙内开花墙外香,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浇花”人不在墙内,而在海外。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外国设计师作品卖回家乡
每年一开春,安溪聚丰工艺品公司的设计师工作室便开始热闹起来,英语、法语、闽南话,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设计师们在此时陆续回到安溪——他们得赶在4月中下旬的春交会前集中设计出约5000款作品。
在聚丰、英发等安溪藤铁企业,特别是每年春交会和秋交会前的一个多月里,人们总能见到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设计师身影。在其他行业才开始尝试聘请国外设计师时,这些“洋设计师”们已在安溪工作长达十几年,所服务的正是藤铁这个听起来土土的行业。
1998年,已经做藤编制品出口好几年的聚丰公司老板黄连福,开始感到有些吃力,“藤编制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制作,成本都很高,国外市场接受度越来越小,”而此时,价格更亲民的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家的铁制工艺品却开始在欧美市场流行起来。颠覆了黄连福以往认知的是,他发现,这些国家的设计师往往并不单纯做设计,买手是他们另一个职业身份。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广交会,黄连福认识了他的第一位国外设计师——当时还是一家法国企业的买手。此后,美国设计师、菲律宾设计师相继来到他的企业。
欧美正是聚丰最大的出口市场。“国外设计师更懂得从当地的文化角度出发,考虑结构、造型,国内设计师则更懂得从实际生产层面为企业节省成本,相互配合才能制造出既符合出口当地审美要求,又能快速走量的产品。”黄连福告诉记者,从1996年公司开始使用电脑起算,到目前,公司登记在案的设计作品已达12万件,每一件卖出的作品,设计师都可以从中抽成。
“这些国外设计师每年在安溪的工作时间只有3—4个月,但除了产品抽成,我还给他发固定工资。这是为什么呢?”黄连福故作神秘地问道。
正如当初在广交会上相遇时的角色,这些国外设计师一面设计产品,一面充当买手、承担部分营销任务。除春交会、秋交会前回到安溪设计作品,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流连于各个国家收集市场信息,掌握一线潮流趋势,同时,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开展销售。
黄连福向记者透露,公司出口美国份额占到其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其中,美国设计师一个人的业务量就占到美国业务总量的4成。
从艺术中来到市场中去
产品附加值翻了两番
充满铁臭、沾满红锈,乍一听,“破铜烂铁”跟艺术攀不上任何关系,更别说把它卖出去。但是做了几十年藤铁工艺品的安溪英发家具装饰有限公司,门前的国外采购商却络绎不绝。
同样得益于富有创意的设计,英发的出口份额占到公司产值的9成。
“这一层是英国设计师的作品。海洋风格、美人鱼元素、纽扣元素等,一个元素就可以开发出上百个作品,变化无穷。”展厅里灯光依次点亮,英发公司副总经理易清碧站在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仔细介绍今年秋交会前公司刚推出的最新设计。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层展品都有各自的国籍:英国设计团队的宁静祥和、美国设计团队的简约时尚、本土设计团队的生动活泼,各具风格,就算是普通消费者也能一眼辨识出来。
“以前,安溪藤铁只有广交会一个展示平台,现在很多国外采购商在广交会上看过样品后,会主动找到安溪来。”易清碧说。
这样的好口碑得从2002年说起。当年2名英国设计师和3名美国设计师先后加入英发,之后分别回到自己的国家组建团队。有了充足的设计力量,几乎同一时间,英发开始从家具生产商转型家居装饰品品牌商。
由于国外家庭习惯于根据季节搭配装饰,往往半年就要整体更换一次装饰品,对装饰品的观赏性要求很高。同样的原材料,产品造型更加小巧精美,企业利润也大为提升。“以前做家具,一个集装箱的货值也不过1万美元,现在做家居装饰品,一个集装箱货值可以达到3万—5万美元,附加值翻了两番有余。”易清碧说。
易清碧告诉记者,每年英发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多达15000多款,其中3—4成都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能产品批量订单。
最重要的是,有了匠心独运的设计,企业就可以自行定价,议价能力更高,也意味着利润更高。对于一个产品普遍只有半年生命力的行业而言,一些好的设计却能保持2—3年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 刘倩 林劲峰 通讯员 吴仲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