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最新的全国淘宝村名单、首批淘宝镇名单。其中,泉州有17个淘宝村、1个淘宝镇上榜,淘宝村数量居全国各城市第二位。
为进一步了解淘宝村的生态,推动农村电商加快发展,日前,泉州市经信委牵头,组织市县两级电商协会、媒体,开展了泉州17个淘宝村的调研活动。一滴水可以观沧海,在走访的淘宝村中,大学生迈开了返乡创业的步伐、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父母身边,藏在深山的村庄实现了光纤入户……电子商务给农村带来生机,给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文艳
供销大军转战网络销售
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找到了落脚点。南安市霞美镇的长福村,因为村里有不少生产对讲机的企业,靠山吃山,不少年轻人通过到外地开店销售对讲机谋生,成为供销大军,电商的发展让这些年轻人找到了“新航线”。
1988年出生的陈金强在村里算得上比较早入行的。2008年,还在深圳开店的陈金强就开始在淘宝上摸索,发现这个渠道可行后,陈金强回到了村里,开始创业。“回乡创业成本比较低,因为资源都在这里,产业基地在这里,下单、拿货、仓储都不成问题。”
一开始,陈金强主要是帮村里的企业南安宝锋电子有限公司销售对讲机,现在也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找企业来代工生产。目前,陈金强已经有20多人的团队,除了2家天猫店外,在京东、苏宁等平台上也有开店。
“全村6600多人,其中18—40岁的年轻人有3000多人,以前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做对讲机销售。现在,在第一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尝到甜头后,很多人开始返乡。父母在厂里打工,年轻人就在家里开网店卖对讲机,在长福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长福村村主任王建福告诉记者。
同样,供销大军集体返乡的情况,在南安市乐峰镇飞云村也极为普遍。飞云村地处南安市东北部,没有工业产业,村民多以种地为生,大部分年轻人则选择了外出打工,做得最多的就是外出销售水暖、食品、鞋服等泉州的优势产品,年轻人离开后,村里基本上就只剩下老人、小孩。
“转变发生在2008年,在泉州工作的小潘率先回乡开了淘宝店,从泉州幸福街进货销售,同村的年轻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一大批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现在已经有七八百个年轻人回乡开淘宝店。”飞云淘宝村电商中心副主任潘虹山告诉记者。
27岁的潘青龙和妻子2013年年底才回村,之前在石家庄做水暖销售。目前,潘青龙已经有3家淘宝C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与之前在外打工相比,潘青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一家人在一起,能照看老人,也能陪伴孩子,收入也还算可以。”
返乡能人带动村民触“电”
如同泉州民营企业的起步,是由一批敢吃螃蟹的人带动起来一般,安溪县尚卿乡灶美村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首批20个淘宝村的其中之一,也是从一个人的首吃螃蟹开始的。
2007年,初中辍学在家的李江斌,一边帮父母干农活,一边学习做藤铁工艺品,因为喜欢上网,又看到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就尝试开了两家淘宝店,分别经营茶叶和藤铁工艺品,经过两个月的尝试,发现藤铁工艺品的销量比茶叶好,于是专心卖起藤铁工艺品。
“在家敲敲键盘也能赚钱。”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灶美村村民开始买来电脑,接上网线,进入网络“淘宝”。而在灶美村成为首批淘宝村后,周边的村民也随之加入“淘宝”大军。
除了村里原本的闲置劳动力外,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和大学生也开始陆续返乡。翰卿村的廖锦东是泉州师院2002届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2011年,看到家乡的藤铁工艺品在网上卖得越来越火,他决定放弃原有的工作,联系了同村在外地打工的伙伴廖志忠,一起回乡创业。
“我对网络不了解,但是打工有一些积蓄,于是就投资了4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锦东和另一个合伙人懂技术,他们就负责运营。”廖志忠告诉记者,就这样,2011年,他们在自己家里购置了办公桌、电脑,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刚开始心里有点忐忑,但是没想到,新开的淘宝店第一个月就有了两三万元的销售额。”这让廖志忠和廖锦东坚定了做电商的信心,两三个月后,他们开始扩大团队规模,目前已经有了30多人的团队。
正是在这些先行者的带动下,尚卿乡也成为全国首批位列第五的淘宝镇,除了灶美村外,灶坑村、翰卿村、翰苑村、新楼村也成为第二批淘宝村。以灶美村为例,全村308户有250户开淘宝店,经营1150家网店,几乎是户户触“电”,人人淘“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