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种田有乐趣 何乐不为 林锦轮的朋友圈还有好几个“粮二代”。经他介绍,记者采访到了另一位具有相同家庭背景的种粮大户吕建波。提起田间作业,播种、插秧、施肥、收割,28岁的吕建波说得头头是道,俨然已是资深农民。的确,吕建波高中毕业即回到父亲农场帮忙,至今快十年了。 吕建波的父亲吕芳助也是大名鼎鼎的种粮大王。1985年,南安人吕芳助到晋江承包土地,创办了陈埭芳惠农场。此后二三十年来,他提供的粮食达2000多万公斤,因产粮多、贡献大,三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吕建波从小跟父亲在农田干活,耳濡目染,对种田有基础有感情,他考虑到现在已是科技种田、规模化作业,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大,农业发展前景可观,因此高中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回农场当农民。“同学都说现在哪有年轻人种田的,种田又苦又枯燥。但哪个行业不辛苦呢?而且,种田其实也挺有乐趣的,每天都要跟好多动物植物打交道,既热闹又长见识。” 吕建波还透露,他们家的农场近期前往三明承包了1000多亩的土地。“加上晋江这1000亩土地,如果到时这2000多亩地种起来还游刃有余,将继续扩大规模。目前,我们主要考虑种植优质大米,提高稻米质量,做出自己的品牌。” 回顾十年辛苦种田历程,吕建波说,他不曾后悔过。 鼓励引导青年才俊做新农民 “年轻人才是农业的希望。我一直在向有关部门建议,我们要鼓励青年才俊回乡种田。不然几年以后,当我们这一辈农民老了干不动了,农田谁来种?”林和杰说。 林和杰有多个身份,除了是洋埭中和种养场负责人和晋江陈埭镇洋埭村党支部副书记外,他还是晋江市种粮专业户协会副会长。他经常参加各类农业专题会议和讨论会,他注意到,与会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农民,甚少见到年轻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他说,当下,政府要有意引导、鼓励青年才俊返乡,到农村发挥聪明才智,把农业做大做强。 李锦成也认为,种田要后继有人,必须培养更多“粮二代”。几年前,他的儿子李灿民参加高考时,他就鼓励孩子报考四川农业大学,尽管儿子后来选择重庆大学,但此后几年来,李灿民一直是李锦成的帮手。 李灿民现是重庆大学研二学生,寒假早早回家协助父亲进行田间管理。尽管还没正式从事农业,但李灿民已能熟练掌握农用机械,指导雇工使用现代农用机。在校期间,他就有意加强对农业的学习和了解,经常查阅相关农业资讯,了解学习美国农场的管理模式,并和父亲交流分享。“爸爸种田有经验,但不会使用电脑、互联网等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我们年轻人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正好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 大学生返乡创业或成趋势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粮二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生正投身于农业。还在上研二的李灿民表示,他不排斥明年毕业后回归土地,当个新农民。在他看来,农村农业有着广阔天地和光明前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将越来越大。“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回归农村,科学种田。” 80后年轻人吴志超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名代表。2009年,他和大学同学合作,开始经营位于南安向阳乡的慢山庄农场。 “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慢山庄倡导的就是回归自然的慢生活。”慢山庄发起人之一的吴志超介绍,毕业参加工作后,他觉得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太快,就连生产节奏也快了好多,导致果蔬肉蛋质量堪忧。2009年,吴志超和大学同学承包了一块土地,养家禽、种菜种粮,刚开始还只是自给自足,紧接着有亲戚朋友找他们买土家鸡、自家菜,慢慢地他们做起了生意。 后来经朋友介绍,他们到南安向阳乡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命名为“慢山庄农场”,秉承纯天然、无污染的理念,他们开始规模化养殖家禽、种植水果蔬菜。此外,在清源山上,他们还有一处占地10多亩的慢山庄农家,着重发展观光体验式农业。 如今的慢山庄已成为市民好去处,闲暇时间可在这里放慢脚步,种种田、采摘果实、追赶鸡鸭,回归土地、回顾大自然。吴志超说,这就是他当初想要推广的理想状态。 |
- 2014-12-05富士康前工程师的庄园梦
- 2013-08-30打破村庄经济封闭 泉州不到半年成立21个家庭农场
- 2013-05-13安溪先行先试 家庭农场注册门槛已明扶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