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转型 敢问路在何方》追踪 复兴古城文化 助力老街转型
西街、中山路等老街区极具特色,有读者建议整体规划,划分功能区。(陈起拓摄) 核心提示 以中山路为代表的中心市区老街区,有着辉煌的过去,承载着不少人的记忆,更是泉州文化的“名片”,然而如今日渐式微(详见15日本报第九版)。报道见报之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不少市民在泉州晚报社官方微博和泉州通上留言,或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老街区的独特生命力,保护好古城传统文化,才能助力老街区转型。 (记者石伟琴 陈灵) 找准定位整体规划 保留古城原貌 “打开地图看一看,很容易发现中山路其实是一条主轴,不少寺庙、遗址、名人故居都分布在它周围,还有不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小在西街附近长大的“80后”小何说,中山路南段有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和李贽故居,北段的西街有开元寺、肃清门遗址,与中山路交叉的涂门街有府文庙、关帝庙、清净寺,新门街现也是旅游文化街区。同时,欧阳詹故居、黄宗汉故居等也藏于中山路的小巷之中。中山路一带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此丰富,有关部门如果能够融合周边资源,统一规划,一定能吸引热爱文化的游客前来。 除了融合资源、统一规划外,有些市民认为古城的保护也十分重要。记者从鲤城区创意办获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对保存较好的68处古建筑和中山路、西街、华侨新村片区进行保护,不允许翻建,恪守“修旧如初”原则。 划分特色功能区 打造小吃步行街 在不违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划分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各有特色,对中山路等老街区进行提升转型。“中山路那片传统小吃很多,建议引导小吃店入驻,慢慢形成小吃一条街。”市民王女士居住在鲤城区,对于中山路一带的小吃可是如数家珍。“像群众牛肉小点、远芳小笼包、奎霞巷的肉燕、西街田螺王、东街肉粽等,这些小吃可是每次朋友来泉州旅游时,我一定会带他们去品尝的。”王女士说,如果能够把整条中山路的其中一段规划成小吃街,引导泉州传统名小吃入驻,既保留了中山路的特色,又能推广泉州小吃。 “中山路的老建筑破败,各种不符合规范的广告牌,不合时宜的装修,让古色古香充满韵味的老街区渐渐失去了味道。”一名网友在本社官方微博上留言表示,是时候让老街区休息一下了。“可以学习一下苏州的平江路。”他说,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老街,和中山路有些类似。“当地政府将平江路设为步行街,沿街美食、昆曲、书店等,保留了苏州的城市味道,使这条街成为游客念念不忘的一个景点。” 扶持民宿戏曲发展 营造文化氛围 “利用老街区优势发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旅游业,在这方面已有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民宿,即是成功的模式。”不少市民和游客认为,“泉州的民宿很有闽南特色,周围的环境也特别棒。”来自绍兴的俞女士曾于2014年国庆期间来泉旅游,她便是冲着民宿而来的。来了之后,她说“没逛够,还会来。” 据了解,现在民宿基本集中在中山路附近,如西街的旧馆驿客栈、华侨新村的馆驿七号度假旅馆、庄府巷的国际青年旅社、肃清门客栈、新街54号咖啡客栈等。“节假日这些民宿客人爆满,游客若没有提前预订都没有床位可住,希望与古城特色相结合的民宿能再多开一些。” 来自天津的背包客小卢曾专门来到泉州旅游,感受古城魅力。在旅游期间,喜爱戏曲的他特意到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欣赏梨园戏。“泉州地方音乐戏曲文化昌盛,部分背包客是冲着泉州的戏曲文化而来的。”他建议,在中山路多设一些戏曲演出场所,能增添老街区的韵味。 |
- 2014-06-10福建泉州将从四个方面加快建设“东亚文化之都”
- 2014-02-27泉州古城文化复兴正当时 核心区向文化业态转型
- 2014-02-19很多年轻人心里装着一个老干部 缺乏创造力
- 2014-02-18泉商踊跃捐资助“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复兴
- 2014-02-16"文都"成泉州市民热词 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引关注